光华学校生活技能校本课程纲要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9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shjnkt
 

光华学校生活技能校本课程纲要

一、生活技能校本课程开发背景

常州光华学校创办于1986年,2007年学校全面翻新,校园总建筑面积近6000平方米,拥有9个年级,近200位学生,25位教师,是一所在全省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智障教育学校。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教师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先后开展了市级课题《孤独症个训研究》荣获市教科研一等奖,省级课题《整合课程资源,培养智障学生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顺利结题。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到了提升,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发展。这些都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的借鉴。

二、生活技能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我校生源构成以中重度智障学生为主体,轻度智障学生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在普小随班就读,其中轻度、中度智障学生能够接受一定的教育,学习一些简单的技能,有个别学生知识学习能力较差,但是动手操作能力比较突出。重度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有些学生不能独立自理,依赖他人帮助。家长们迫切希望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社会的需求就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宗旨。

我校目前借用上海版辅读学校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与本土特色无法融合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依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71 2007.2.2) 我校研究教师从智障学生实际需求出发,选择对智障学生最有价值的生活技能方面全面开展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三、生活技能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1、课题开发内容:

在本课题中,结合智障学生的特点,我们将生活技能界定为:智障学生为独立生活进而融入社会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同性的身体动作群和职业技能,即进行衣、食、住、行、个人卫生等的基本动作技巧和简单的职业劳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职业劳动能力。

2、我们把课题目标:

1)开发与建设生活技能校本课程,形成以生活技能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材料体系。

2) 通过开展生活技能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使所有的智障学生得到最适合他们的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3)学校本着“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精神,从全局出发,扎实开展生活技能校本课程研究,形成学校特色。

四、生活技能课程的组织形式与活动方法

1、公共课程:低年级每周两节生活自理课,两节劳动课,中高年级每周一节职业培训课,两节公益劳动课,两节烹饪课,直接排入课表。

2、选修课程:每天上午第三课和下午第一、第二课开设兴趣小组活动,尊重学生意愿,并充分考虑学生特长,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多项课程学习活动。

具体开设的选修课程有“丝网花制作”课程;“刺绣”课程;“烹饪”课程;“种养殖”课程;“手编织”课程。

五、生活技能课程的教学原则

 1、多元化原则:智障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多样的,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由此,教师要依据实际尽量多角度、多思路地开发课程资源,力求开发出多姿多彩的课程形态。

2、开放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以开放的姿态面对特殊教育日新月异动态发展的现状,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学生生活技能发展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这种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径的开放性。

3、针对性原则:课程资源开发要针对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和学校、教师所能提供的最优质教育资源。其是否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主要看:是否贴近学生,是否照顾到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是否为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

 六、生活技能课程的教材与师资

1、师资建设:

我校长期致力于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在充公发掘教师潜力与特长基础上,采用校本培训、专题讲座、聘请专家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我校目前已有17位教师获得国家中级面点师资格。

2、课程教材:

公共课程:在充分利用现有教材的前提下,不拘泥于教材,因地制宜,活用改编教材,使之符合我校学生现有水平、智力状况与发展需求,由各任课教师担负课程开发任务。

选修课程:根据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开发课程资源,自编符合本校学生学情的校本课程教材并编写教学案例。教师安排如下:

课程设置

任课教师

每周课时

丝网花

倪叶飞

2

刺绣

刘丽燕

2

烹饪

谢虹

2

种植

郭万秀、许宪忠

2

手编织

蒋玉娇、杨娟英

2

 

七、生活技能课程的场地、设备与经费

公共课程:班级为单位按固定课表开展课题研究,教学场地除教室外可扩展到社区(如公益劳动)、校外教育教学场所(如市残联)。

选修课程:设立各兴趣小组专用教室,经费予以支持,配备必要的器材与设备,如烹饪教室不断增添专用设备,以保证课程开发正常实施。

八、生活技能课程的管理与评估

1、课程管理

校长室

实施教师

教科室主要内容包括:

教导处主要内容包括:

课程专家

教研员

家长

社区

学生

 

 

 

 

 

 

 

 


校本课程的常规管理由教导处负责,主要负责课程计划和师资的落实,进行课程实施的检查、总结,要求教导处的常规管理方法讲究科学,工作要细致入微,以确保校本课程的正常运作。

对课程开发、教学研究的管理由校长室负责。学校以教育科研为载体,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活动,鼓励教师协作交流。教师校本课程实施以教研组为单位,在校长室的指导下进行。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中教研,包括学习理论、课堂教学研讨、听取课程专家意见、与专业人员互动等多种形式的研讨交流。

2、课程评估

1)对学生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性,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发展。

对学生采用形成性激励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校定期开展“光华小能人”、“生活自理我能行”等特色活动,颁发各类荣誉证书,通过展示和评比,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发展与特长技能的机会,找到新的努力方向。

评价方式多样化,注重过程性评价。例如:

形象类: 如红花、大拇指、笑脸、……

 评语类:用生动形象、饱含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包括教师评,学生互评,家长评。

园地类:以活动为契机设计各种鼓励性、展示阶段性成果的“园地”,如:作品展示、专辑展板等。

活动类:如奖励外出散步远足、游园踏青、参观学习等。

2)对教师评价重过程,由学校行政和学生、家长评价三部分合成。

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指导工作和教学资源开发任务相当复杂和琐碎,仅局限于核定一定的工作量并不能体现校本课程建设的意义,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强调这是一次挑战与机遇,鼓励教师主动应对,发扬奉献精神与探索精神。采取平时调研、期末考核的办法对指导教师进行考评,内容包括:教师自我反思,撰写相关案例及总结;学校对指导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及活动实施、指导进行评价;由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同行们相互评价;听取家长意见等。

3)对课程的评价由校行政、教师和学生三部分形成。

在校园网上专门开辟理论学习、方案设计、资料共享等课题专栏,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吸取教训。通过实施中的案例分析,探索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策略,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对课程的评价注重过程,评价更多的体现为服务、保障、沟通、引导与激励。不断完善、修正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

                                              2011.5   华青执笔

提交时间:2010年05月09日  浏览数:899
我要回复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光华学校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990169 联系邮箱:czghxx@126.com 联系人:霍老师 邮政编码:213001
联系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晋陵南路8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