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雅萍 教学反思 :智障儿童也要学好音乐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7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shjnkt
 

九月份教学反思(一):智障儿童也要学好音乐

常州市光华学校  潘雅萍

 

本学期我主要担任音乐课,因为以前20年来一直担任的是语文学科,所以感觉对我来说是比较有挑战性的教学,好在本人也比较喜欢唱歌,所以还是相当有信心上好音乐课,努力让智障儿童要学好音乐。

上九年级的第一节音乐课让我大失所望。我问学生能否把学过的歌曲唱一首给潘老师听听,起先还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大家讨论回顾试唱了,结果要求他们自告奋勇唱歌时却没有一个主动,都在交头接耳,我说不要怕难为情嘛,我还抛砖引玉先开了个头唱了一首儿童歌曲,还是启而不发一死水,最后被我点名站起来的学生也只会哼上半句……告诉我不记得了,啊,好崩溃!

于是我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并且达成共识,本学期A生至少要学会唱五首歌曲,其他学生至少要学会唱两首歌曲。

目前我教的一首歌曲《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已经教了四节课了,学生还没有能够完全独立唱,估计再练习一节课,学生就能够学会了。这些学生要学会一首歌是非常困难的,在音乐课中我除了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外,还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教会学生简单的律动,我想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音乐课中通过音乐学习让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

  1 从语言节奏入手。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而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沟通工具――语言本身就是有节奏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名字、数字、儿歌、童谣等这些孩子们熟悉的语言中找出最简单、最小的节奏型,来进行最初的节奏训练。再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捻指进行节奏训练,让学生感受、体验节奏。

  2 音乐和身体动作相结合。

音乐应是和身体动作相结合的。人类音乐萌生之初皆为载歌载舞,这也是最符合智障儿童的特点。智障儿童更需要从身体的动作中去感受音乐,身体的动作又能产生节奏律动,用身体感受到的节奏律动可以内化为动态的心理平衡能力。所以,在音乐课中应从始至终贯穿身体动作的设计。

我相信通过不断实践,一定能够在音乐教学中摸索点门道来!

                                                       2012.9

 

提交时间:2012年09月27日  浏览数:673
我要回复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光华学校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990169 联系邮箱:czghxx@126.com 联系人:霍老师 邮政编码:213001
联系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晋陵南路8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