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加强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和指导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25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shjnkt

应加强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和指导

[日期:2009-10-25]

来源:  作者:姜斌

[字体: ]

 

我校现有72名智障学生,通过观察,这些学生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障碍,如不会扫地,不会穿衣,不会系鞋带,不会叠被单等等.究其原因,是他们在上学前缺少这方面的训练,许多自己该做的也能做的事都被家长承包了,这些学生上学后的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成了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智障学生通过九年的的九年义务教育后走出校门后,面临的首先是生存问题,生活自理是生存的基础,因此,加强学生生活自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是特殊教育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生活自理是指与人的生活、生存和需要密切联系着的,诸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随着个体生理的逐渐成熟而逐步达到不需要别人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去完成,这种自我料理生活所需要的活动能力就是生活自理的能力。生活自理健全儿童只需要稍加帮助便能完成,但智障学生却显得困难重重,他们需要很多的帮助和很长的时间练习才能完成。如何加强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和指导呢?本人认为应从下列几个方面做好评工作

一、深入了解学生,制定详细个别教育计划。

智障学生由于自身的障碍,使得他们有其共性和个性。教师应深入学生之中,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生活自理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应以学生为中心,以他们将来进入社会遇到的生活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差异,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不同的个别教育计划目标。

为学生制定个别教育计划,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前瞻性,注意从个别化教学中,培养他们生活中经常需要的技能。同时老师要总览班级中生活自理能力个别化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哪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哪些学生需要更进一步加强训练。针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重点,精心设计内容和教学环节。

二、循序渐进多示范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比较稳定地从事某一活动,客观刺激的系统经常按照一定前后和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脑皮层有系统性活动的机能,能够把这些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为一个条件反射链索系统,造就了动力定型。动力定型的特点是当它已经形成后,一旦有关刺激物作用于有机体,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就自动地出现。所以动力定型又称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动力定型形成后可以大大节省人们的脑力和体力上的消耗,达到减轻负担而提高功效的目的。

由于智障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思维不能像常人一样有的放矢,因此,对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多练习。教学时可以把一个训练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极其简单的操作动作,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操作动作中学起,然后将分散的操作动作连贯成一个整体操作过程。例如:穿鞋子,可以把整个穿鞋过程分解成右脚穿鞋,左脚穿鞋。单脚穿鞋又分解出几个简单的步骤进行教学。1、一手拿起鞋子2、将同侧脚抬起放置于另一腿上3、双手握住鞋帮,让脚指头对准鞋口,并伸进鞋口4、用力将脚伸入鞋内,顶到鞋尖5、伸出食指插入鞋后跟,并用力将鞋后跟往上提,使脚后跟紧贴鞋底跟。当左脚(或右脚)基本学会以后,另一脚的学习就相对容易。最终才让学生完整进行双脚练习。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耐心地一步一步分解指导,学生跟着老师学,小步子,多循环。同时由于每一个分解步骤难易程度不同,在练习过程中必须从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出发,适时缩短或延长某一步骤的练习时间。通过反复的强化,逐步养成学生生活自理方面的习惯、技能等,让他们在基本的生活自理上形成动力定型的生理机制,这是提高训练效果的关键。

三、多表扬少批评。每个孩子都喜欢别人称赞他,智障儿童也不例外,他们甚至更喜欢听到别人的称赞和表扬。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同时要讲究表扬的方法,一味地用枯燥的语言表扬时间长了,学生会失去兴趣,无动于衷,可以利用小红花、五角星及食品对学生进行奖励。几种奖励方法交替使用,使激励机制更贴近智障儿童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强化教育与训练,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可以提高的,而且效果是极显著的。

四、在生活中学习锻炼,在生活中成长

生活自理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的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和社会生存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所以,根据生活教育目标,要求我们生活自理的教育,不是教师教,学生听、记,而且要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中,生活实际当中。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教师的讲解为辅,做到少讲多练。

比如个人卫生方面的教育训练,应将这一教育内容分为多个实践训练。利用学校有住校的条件,将他们带到宿舍中进行如何洗手、洗脸、洗脚、刷牙、剪指甲、整理衣服、整理床铺等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老师先要进行讲解分析,示范后,让学生一一进行练习,老师再进行操作指导,以满足班级中不同儿童个体需要。同时老师应天天检查督促,让爱清洁,讲卫生在每天的生活中进行,逐渐养成习惯,真正做到适应生活。

又如班级卫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动手打扫教室,擦黑板、门窗、桌椅板凳等等,并轮流进行值班负责,增强他们的责任心,让他们在生活劳动中学会怎么增强自己的能力,在生活中不断成长为一个有责任心,有自我调节能力、有自我提高意识的人。

 

五、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智障儿童的父母往往因为子女的先天不足而事事包办代替,使这些孩子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生活上的依赖性,使先天的缺陷逐渐转化为后天的“弱智”。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放弃这个特定的环境,就谈不上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的父母在训练孩子失败后,很容易失去信心,或是不知如何引导,激发孩子去实践。这时,学校的指导配合是关键。老师应指导家长利用日常生活指导学生参与劳动,加以指导与训练。根据学校教育训练计划,把学校学到的生活技能在家中加以实践、运用,同时,请家长做好记录,学校再根据家长反映的情况做到对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合力效应。

发挥家长的力量,使家校一致教育能使学校的教育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学校教了,学生回家后还是不动手,依赖父母,那样教育效果就很差了。

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反复,不断强化。在训练过程中学生有反复性,需要教师有特别的爱心和耐心,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去引领学生,监督学生。

 

提交时间:2009年10月25日  浏览数:1497
我要回复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光华学校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990169 联系邮箱:czghxx@126.com 联系人:霍老师 邮政编码:213001
联系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晋陵南路8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