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智儿童必要生活技能的训练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11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shjnkt
弱智儿童必要生活技能的训练
-
在正常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下,弱智孩子的身体、心理发展与正常孩子一样,是不断地向前增进的,发展顺序方面基本上遵循相同的规律。如动作的发展总是先发展大肌肉的动作(如移动身体)而逐渐进入小肌肉的动作(如双手灵活地使用)。又如语言的发展,也是先经过听音、发声、模仿语声、发单词、讲双词及短句等等过程,然后具备较高水平的语言能力。 但弱智孩子较正常孩子而言,毕竟存在智能缺陷。一些正常孩子几乎是无师自通并且能够做好的事(如语言、双手灵活使用等),对于弱智孩子都不是易事,而这些又都是生活中必要的技能,这就需要家长及教师的耐心引导训练。 希望家长把握好以下原则:早期训练的目的是使孩子的潜在智力尽可能得到发挥,而不是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成为正常儿童;对弱智孩子的智力发展要有期望,但应与他的智力水平相称—— ★大运动 指俯卧抬头、独坐、独走、跑、跳等身体的运动。按一般情况,这些动作随儿童生理成熟,稍加练习,即可完成。可是对于弱智儿童来说,却需要着意训练。方法是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对他进行重复练习。 ★小动作 主要指手的抓握、对指捏物和双手的协调技巧。和大运动一样,也需要重复训练。在手的诸多动作中,对指捏物最为重要,因为很多精细的动作(如扣扣子、穿针做活、握笔书写等)都少不了它。训练手指的动作可以用对指捏起豆子、穿珠子、折纸等活动来进行。 ★语言 包括发音、懂话、说话三个方面。弱智儿童有语言障碍的很多,绝大多数(不包括极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弱智儿童能懂一些话,但说不出来。他们的听力和语言器官并无障碍。要训练弱智儿童的语言,必须做到使他们能懂会说—— *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家长应该常常说着自己正在做的事或孩子正在做的事。如:“我在洗碗!”“你在喝水!”如果天天讲一些常出现的字,孩子就会懂了。 *鼓励孩子摹仿口型 家长准备几种日常生活物品(如玩具、碗筷等),家长拿起一种物品,就对着孩子说出物品的名称,这时可适当地夸张口型,鼓励孩子模仿。或是家长注意观察孩子正在接触的物品,当即告诉孩子这种物品的名称,并鼓励跟随孩子复述。 *利用识字鼓励儿童开口说话。 成人把要教的字,一个一个写在一张小卡片上,一个字教会了,再教一个。这样在儿童学会100个字时,则不再往下教,开始学组词,如“小花”、“小狗”等。待孩子能说出一定量的两字词后,再教他连说三个字,如“小红花”、“小黄狗”等。再以后再教句子,如“老师你好!”、“妈妈上班”等。家长要注意,识字在这里只是一个方法,只要求儿童会发字音,不要求理解字的意思和书写;所用的字一定是常见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这样可以提高孩子识字的兴趣。家长还要注意,这种方法的目的不在于让孩子学会单纯的摹仿,而是要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如在孩子学会了认说“小红花”这个三字词之后,可以在孩子面前摆上一朵小红花,问孩子这是什么,再鼓励孩子说出小红花这个三字词来。再如孩子学会了认说“老师你好”等短语后,就要接着教会孩子在适宜的场合用上它们。 *说儿歌、讲故事。 由于儿歌有韵,琅琅上口,孩子学起来比较容易,这样可以训练他们的口齿清晰能力。待儿童语言有了较大的进步后,可以给他讲简单的故事。要他复述,鼓励他说连贯语言,对训练思维能力有好处。 ★认知能力 指适应性行为(包括看、听能力,摆弄物体、手眼协调等)和颜色、形状、数的抽象概念的认识,这部分的训练有一定的难度—— *颜色、形状 对于颜色或形状,应先巩固一种再教一种,不要对比着教。比如学认颜色时,先只给孩子认红色,等孩子学会了,再教他绿色。等孩子把各种基本颜色的概念都单独恐固了,再把各种颜色混合,让孩子辨认。 *数的概念 让弱智孩子领会数的概念是最难的,对于智力程度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而言,数的概念可不教,只要他能够在生活中懂得哪些是多、哪些是少就行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