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弱智儿童学会生活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09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shjnkt

让弱智儿童学会生活

 

日期:2009-11-4 9:19:50  作者:  来源:http://{域名已经过期}  

 

 

 

“生活即教育,教育及其广阔而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生活即教育,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里面。”社会包罗万象,教育资源丰富,所以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主要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和确定的。例如:我班学生于某住在35层的电梯公寓里,大家都想去于某家玩,可是我告诉大家去她家先要学会乘电梯。我请于某上来当老师,讲一讲怎样乘电梯才能到她家,教大家认识电梯按钮,怎样按电钮,同学们很有兴趣地听小老师讲课。我带同学们到于某家的电梯外,请同学们边想边按。于某住在15楼,进了电梯以后,我让同学们找15在哪里。有些弱智学生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我请找得快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找的?有的学生按次序数,有的学生在单数一排中找。总之同学们把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了起来。教学中,我把课堂知识和弱智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实践自己所学的技能,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研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只有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体验和探索,才会有所得。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为此,我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联系卡、电话联系、家访等各种途径,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指导他们积极为孩子创设一个课堂以外的安静、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到家庭生活中去,经常带孩子一起去菜场,认识各种季节蔬菜的名称;去超市购物,认识各种物品的用处;周末带孩子到公园体验大自然,到社会中体验生活;节假日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科技展等,从而拓展学生的生活知识和技能。

 

三、从生活走向社会

 

弱智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对每个个体而言,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应该侧重于实践性和实用性,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

 

走进社会这个大学校,陶行知老先生的这段话令人回味,“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片面强调学校的教育功能,学生长时间地禁锢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与社会脱离,导致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低下。这就要求我们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在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中去“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习做人。”

 

例如:在学习儿歌“红绿灯”,歌曲“红眼睛,绿眼睛”的同时,我们开展“学交警、做交警”的活动。第一步带学生走上街头,看行人、看车辆怎么走,观察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行人、车辆的。在观察的同时,让学生学会过马路,怎样躲避其他车辆。请交警协作,给同学们打分,看谁最会安全过马路。第二步学习交警指挥交通,理解并学会交警常用的几个手势,帮助交警在路上做好协管员,体验交警工作的辛苦,从而自觉做到遵守交通规则,在社会上宣传交通法规,珍爱生命的思想。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因为弱智学生能力差异较大,我采取个别化教育、分组学习、合作学习、集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化能力。

 

特殊教育的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去培养弱智学生成为有用的人,最终回归并服务于社会,进而实现自己的价值。高年级的学生面临毕业走向社会,为了让高年级学生从学校很好地过渡到社会,适应社会生活,我和社区联系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如社区运动会、社区康复训练、社区劳动等。让学生走进工厂,参观学习工人的工作,每周安排学生去纸箱厂、服装厂实习劳动5小时。通过假期夏令营、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扩大学生与社会的交流,让他们充分地接触社会,培养学生们的交际能力、会话能力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以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

 

    让弱智学生融入社会,走向社会去体验、感受、创新,才能从生活中获得认知,在社会中受到陶冶,才能历经各种考验,获得真知,弱智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社会角色意识都能得到增强。因此,生活教育是弱智儿童培养目标的导向,我们教师只有既立足于课堂,又扩展课堂,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拓展,进行生活教育,教育教学才会有大作为。

 

 

提交时间:2009年10月09日  浏览数:329
我要回复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光华学校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990169 联系邮箱:czghxx@126.com 联系人:霍老师 邮政编码:213001
联系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晋陵南路8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