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语文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2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shjnkt
 

发表《现代特殊教育》       201011

走出语文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

                       ——智障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几点探索

常州市光华学校     杨书悦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们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因此,智障语文教学要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生活基础,阅读教学更应如此。可以说,将阅读与智障学生既有、现有和将有的“生活”相联系、相沟通,是决定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生活化的语文情境、善于捕捉“生活现象,贴近学生生活,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智障学生走进生活学语文,在“学语文”中体验“生活语文”,进而使智障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获得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人格、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体会到语文就在身边,感受到语文的趣味,体验到语文的魅力。

一、学科整合——丰富生活语文内容

 现行的智障学校语文教材,教材内容同智障学生生活脱节的现象较多,但我们学校坚持不建立在智障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学习是无意义学习的观点,备课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教育因素,寻找教材与生活的联络点,使学习的内容富有生活气息。新一轮课程改革也非常强调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基于此,我们学校提出了《整合课程资源,培养智障学生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我们要求打破各学科的界限,变单科内容为综合内容,使智障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综合地学习与语文相关的知识、技能、情感等,比较全面地学习各方面的内容。如我校一年级语文教师教《毛巾、香皂》一课时,先出示实物毛巾,让学生练习说话“这是什么颜色的毛巾,”接着又出示一块毛巾,让学生比较大小,相机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后来,这位语文教师用毛巾裹着一样东西,让学生摸一摸、并且闻其中的味道。智障学生通过看、摸、闻,说出这是香皂,教师又指导学生画一画香皂。最后,这位语文教师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洗手的步骤,让班级每位学生都认识了香皂、毛巾,知道了它们的作用。教师通过自编儿歌,让学生在唱儿歌时明白勤洗手洗脸的好处。语文教师在大语文教学观的统领下进行设计,符合智障学生的年龄、认知、情感特点,他们学得兴趣盎然。当然,我们学校也强调:对教学内容的综合不是简单的拼凑、增加或删减,而是要使所组合的内容有机的整合,利于学生的学习掌握。

二、场景还原——体验生活语文滋味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模拟生活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智障学生面前,让学他们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智障学生体验生活,把书本知识还原成生活情景,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我校的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拣”与“捡”字时,是这样处理的:把一些粉笔倒在桌上,对学生说:“请你拣一支你喜欢的粉笔。”然后又指着一支白粉笔说:“请你把这支粉笔捡起来。”接着老师问学生:“这两个jian的动作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前一个要挑选一下,后一个不需挑选。”师说:“对,‘拣’字含有挑选的意思,而‘捡’没这种含义。请大家分别用这两个jian说个句子。”学生通过动作还原理解了意思,能很准确地运用这两个词了。

又如寒假根据学校大队部发起的“今天我当家”这一主题活动。为了引导智障学生从社会、家庭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积极参与“今天我当家”的语文实践活动,学校教师让学生扮演妈妈的角色,从安排一天的菜单,到上市场买菜等环节进行模拟表演,学会购物,亲身体验购物实践中的各种情节,增长了社会生活能力。从生活中学语文,让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
    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除了挖掘教材因素外,我校语文教师还利用教室里现有的物质条件来营造氛围。教室里,开辟贴近智障学生生活的图书角、展览园地,组织参观学校,让学校的花草树木等,都成为智障学生学习的好伙伴,让他们在生活的情趣中学习语文。课堂,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乐园,成长的家园;老师,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伙伴,生活的导师。
三、即时演练——虚拟生活语文情景

  就现在的课堂教学来说,学校教室是学习的主要场所。然而,“小课堂、大社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表现在小课堂中,教师有必要创设各种情境,让智障学生在小课堂中得到一个社会人所必须的各种素质。课堂演练,这种虚拟的生活显得十分重要。

语文学科,许多文章都可创设演练情景,这对智障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感兴趣的学习方法。学习《狼和小羊》,让学生演狼和小羊的故事;学习《惊弓之鸟》,让学生演演魏王,做做射箭姿势;学习《神笔马良》,让学生扮演智勇双全的马良,每次表演,学生都会跃跃欲试,兴趣盎然。语文课上,教师和智障学生一起自导自演课本剧,在这样一种虚拟的生活情景中,智障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素质得到了提高。

四、勇于实践——描绘生活美好画面

  知识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出能力,特别是智障学生,学到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得到运用,很有必要性。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努力为智障学生创设运用的途径。我校语文教师在高年级作文教学中,就大量地运用实践作文,体现了作文在生活中的作用。一是应用文体的教学,书信、通知等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取之于日常生活的内容,并在生活中经常引导学生使用。二是结合时令、节假日进行习作,如三八妇女节,给妈妈说说心里话;五一节给交警叔叔写写信;教师节送老师敬师卡;元旦时写写新年的畅想等等,这样的作文,既锻炼习作能力,又提高了智障学生热爱生活,心中有他人的人文素养。三是参加劳动实践作文,如做家务事,做小制作等,把做的过程写下来;为父母说一个故事;告诉家人好成绩或自己见闻,听听他们什么反应。实践作文,让智障学生用手中的笔写真实的世界,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不再害怕作文。

智障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知识不能完全脱离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因而只能在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完成抽象,形成概念。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结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因此,智障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他们真正认识书本知识。与生活结合形成的知识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智障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会提高。

“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总之,智障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时空。把生活引入课堂,让智障学生走向社会,将语文阅读教学教到智障学生的“心”里,将语文教“活”,让阅读教学与生活艺术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我们的智障语文课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提交时间:2011年02月22日  浏览数:372
我要回复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光华学校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990169 联系邮箱:czghxx@126.com 联系人:霍老师 邮政编码:213001
联系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晋陵南路8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