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基础性材料+
    浅谈智障学生的生活化语文课堂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9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hong76

    常州市光华学校   潘雅萍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他主张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的中心就是生活。 智障学生多伴有多重障碍,如:语言缺陷、肢体障碍、行为笨拙等,更缺乏综合应用的分析能力,对抽象性的知识技能难以吸收。对他们要实现有效的语文学习,需要在现代化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智障学生身心特点,让语文课堂贴近现实生活。我在十几年的培智学校教学实践中悟出了以下想法和做法,以求抛砖引玉,与同行共同切磋。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1、善于运用故事、游戏、实物进入课堂。对于低年级的智障学生而言,他们上课易于疲劳,注意力易分散,我们可以把一些教学内容变得有趣味一点。如:在教学语言训练《球》一课,我运用实物,即各式各样的球,让孩子们蒙上眼睛摸球,通过每位同学参与这项游戏活动,并用这是什么句式说出自己所摸到的球,在游戏中学会了这是什么球,我喜欢什么球句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时,我们还可以把教材中的素材编成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题。我自编了找朋友、购物、摘苹果、打电话、认识门牌号码等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中学习,学故事中的小主人是怎么做的,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情就发生在他们生活中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学会了课文知识,又懂得了生活小常识。

    2、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知识,从而増进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教学上医院一课,我穿上白大褂扮演医生,学生扮演小病人,制造看病这一生活小情景,展示医院中挂号,看病,抓药这个过程。这种情景设计,贴进生活,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并体验到语文学习,很多内容是从生活中来,并最终掌握了语文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去。

     3、善于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生活性等特点,老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情境。如教学《秋天到了》一课,可以运用电脑课件,制作叶子从树上落下的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秋天落叶的情境,这样使学生很形象地感受到落叶表明秋天已经来临这一季节特点,使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所教的知识也更形象、更生动,更让学生记住秋天落叶这点生活经验。

    二、挖掘生活化的课程资源,让智障学生的语文课堂贴近生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不仅要学会认知,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这样才能实现学会生存。我们培智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化的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基本策略如下:

    1、依据智障儿童的生活需求来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人本主义的心理学以及受它影响而产生的有关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已在很多国家的特殊教育领域得到了体现。它主张开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的需要。智障儿童日后要独立生存于社会就必须掌握衣、食、住、行几个方向的基本常识如基本技能,能够自我照顾,自我服务。因此在选择和设计适应语文课程的内容时我们就应该以是否符合智障儿童的需要加以取舍,促进智障儿童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生活。我校中重度儿童适应语文课程的教学主题是从生活自理、个人卫生,饮食卫生、交通工具、交通安全、休息娱乐等方面来加以选择,比较符合智障儿童的生活需求。

    2.编写校本教材。我校所编写的校本教材,主要内容是贴近生活的实用性教材。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家长的需要、学校的条件、本地社区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实用性的操作。在自编教材中,不仅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且把教学延伸等编写进去。我校分工合作明确的校本教材,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在使用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同时,我还利用学校老师编写的校本教材,根据本班学生学习语文的接受程度,选择性地使用部分贴近生活的校本教材内容用于语文课堂,让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提高了生活能力。

    3在语文课堂上,不断融入动态的、新鲜的生活常识。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对我们每一个人的适应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智障儿童而言,他们面临适应生活环境改变的挑战更大。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动态的,反思的。生活周围每天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要及时收集周围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的信息,把它们适时地充实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来。动态的信息诸如:新的火车路线开通方便了我们;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残奥会的举办为我们残疾儿童展示能力提供了机会等等。这些都可以做为教学内容,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吸收新鲜事物,以小主人的身份面对生活,自强不息。反思的信息,诸如:电视报纸传来的有关地震、火灾、交通事故等负面消息。这些现象将对我们的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教育引导学生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和困难,从而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

        三、开展生活化语文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的成长需要学生自身的体验,智障学生尤其如此。只有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是其真正意义上的获得。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学生亲自去体验,要体验就要实践。

        1、让智障学生的学习由接受式变为体验式。在语文课堂上,创设实践机会,先体验后教育,先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充分实践与体验中,找出问题,再在同学、老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老师要有意识地把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现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教学语言训练《打电话》一课后,可以带学生到办公室,试着给爸爸妈妈打电话,通过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课本中所学到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意识和生活实际能力,让生活成为学生的练兵之地。又如,教学《浇花》一课,就带学生到花圃里进行现场教学,教学生如何给花浇水,通过每位学生亲自体验,学会了说完整话。譬如:我给鲜花浇水等句子。这样学生的记忆更深刻。

        2、完善生活化语文课堂,使课内与课外相互开放、拓展、交融。如教古诗《锄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选出文明吃饭,爱惜粮食的学生,把他们的名字写在黑板报表扬栏里,用以提醒孩子们注意并努力做到爱惜粮食,懂得一粒米,一粒汗的道理。再如,教学《讲究卫生》一课,为了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位,我们设计出每日检查评分表,让家长协助打分。教师跟踪观察指导,并根据完成情况评比发奖,从而让学生不仅懂得了如何讲卫生,讲卫生应做到哪里几点,更有效地推动了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逐步形成。

        3、在生活化课堂实践中,应富于情感关怀,重视对智障生自尊的保护,自信的培养。例如,联系语文课堂学习的超市购物一课,带学生去超市购物,首先学存包,想到孩子们已是十六七岁的大孩子了,如果十几个一起进去,肯定会因笨拙的言语而引来异样的眼光,于是便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轮流进超市学存包,让他们心情愉快,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在自信的培养上,教师应基于中重度智障学生差异的特点,做到个别化教学实践。需要指出的是:中重度智障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活动的能力。为此,教师必需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以及特殊性,有机实施教学实践,例如:结合《打扫卫生》一课的教学进行实践,把轻度智障生分为A组,中重度分为BC组,实践的重点放在BC组上,让A组学生完成扫地,B组学生擦桌子,C组学生捡地上的纸屑放进垃圾筒里,教室打扫干净以后,教师进行总结表扬,让同学们体会到自己能行,并不是什么都不会做的孩子,鼓励他们多参与活动,在实践中培养自信。

    实践证明,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活动更有利于智障学生的成长。以人为本地着眼于智障学生未来生活所要面临的实际问题,着力于采用多种形式的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让智障学生获得有效训练。优化教学过程,在新课标下使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提交时间:2011年11月09日  浏览数:469
    我要回复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