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基础性材料+
    “对话”从“心”开始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2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hong76

     常州市光华学校  周铭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里的“对话”,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际,而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是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是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而在合作的氛围中生成或构建自己的认识和知识。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我们特教战线上的教师要将教学转化为对话的过程,将课堂转化为对话的场所。教学,实际就是一个分享观点和思想的过程。著名文学家萧伯纳说过一段名言:“如果你有一只苹果,我有一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一下,结果还是每人一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观点,我有一个观点,彼此交换一下,就有两个观点。”观点和观点的交流,至少有两个,但他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的过程,而是一个链式反映,就像原子弹和氢弹爆炸一样,可以带来新的观点,新的思想。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与观点的交流和碰撞有关,很多新的发明、创新的观点、创意的做法都与对话有关。遗憾的是,我们的传统教学把这样一个好的东西给忽略掉了。今天,我们要还教学以本来的面目,要加强对话在我们教师教学思维中的地位。什么是教师的对话呢?他主要包括:

    一、教师与自我的对话

    [故事]

    有位年轻人,他怀揣着梦想,想成就一番事业。一天,他无意中翻到一本秘籍,上面写着,在一个荒凉的小岛上,有一块冰凉的石头,只要找到它,就能梦想成真。于是,他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那座荒凉的小岛,可他发现遍地都是石头,哪一块才是他要找的那块冰凉的石头呢?于是,他捡起一块石头,不是,放下,又捡起一块,又不是,又放下。他想,这样下去不行。于是他改变了策略,捡起一块,不是,便把它扔进大海,这样,总有找到的一天。一天、一星期、一个月、一年过去了,扔石块已经成了他的习惯性动作。有一天,当他把一块石头扔进大海时,突然感到指尖无尽的凉意,原来,它就是那块冰凉的石头,可是,已经被他扔进了大海。

    [评析]

    教师与自我的对话,就是自己经常与自身经验、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教学过程进行对话,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反思。故事中的年轻人为什么对到手的石头到手即扔呢,因为他不再进行反思了。作为一名特教老师,我们需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否则,很多蕴藏着巨大财富的机会就会被你到手即扔。为什么强调“反思”,“反思”什么,“反思”为什么,如何进行“反思”,用美国一位教育家总结的教师成长的公式可以解释:“成长=反思+经验”。有些教师总会这样说:“我是十年如一日地工作”,怎么能十年如一日呢?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每天都是新的,假使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便是把一年的工作重复了十遍、二十遍。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经验只有加上反思才能成为真正的经验。反思是成长,也是教师成长重要的法宝,反思是找到结果和过程之间的关系,是确认你已有的经验是否永远适用,更是对自身发展最有力的促进。因此,教师需要不断与自我进行对话,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二、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案例]

    与学生一起建构知识

    老师正在教学《云房子》这篇课文,对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进行朗读:“忽然,呼啦啦吹来一阵风,不见了,不见了,云房子没有了,只剩下一个笑眯眯的太阳和一片水汪汪的蓝天。”几乎所有智障同学都顺着老师潜移默化的理解进行朗读,云房子不见了,小鸟们心里很难过,可当天空出现笑眯眯的太阳时,又变得开心了。正当智障学生们读得抑扬顿挫时,一位学生站了起来,一语惊满堂。

    智障生:老师,我认为不对。

    老师愣了一下,随即问:有什么不对呢?

    智障生:我觉得不应该这样读。天空的云房子都没有了,小鸟们不能在里面快乐的玩耍了,他们心里还是很难过的,这里不能读得那么高兴。

    师:你说得挺有道理的,你把自己真正当做了一只小鸟,体会到了小鸟当时的心情,讲得有道理,完全可以按照你自己的想法读。

    课后,教师对智障学生的理解又细细思量了一番,发觉学生的理解其实比自己的理解更贴切、更合理。

    [评析]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文本,不同的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解释,大家把不同的解释交流出来就是对话。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文本的过程。教材或教参知识的教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具有导引价值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教师既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积极构建,并把自己形成的独特理解作为一种资源传递给学生,也可在与学生的双向或多向互动中形成更为丰富多彩的、富于生活气息的知识。因此,教师和学生只有在与文本的积极“对话”中,才能获得深层理解,才能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知识资源的建构者。

    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案例]

    品  雨

    刚开学的一天,酷暑难当,又遇停电,智障学生们热得直把垫板当扇子。下午,正上语文课,忽然天色变暗,肆虐的狂风,刺眼的闪电,震耳的雷鸣,种种迹象表明,一场大雷阵雨就要来了。雷声越来越密,天色越来越暗,不一会儿,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智障孩子们欢呼雀跃:“起风啦!下雨啦!”看着智障孩子们喜不自胜又心神不定的样子,老师知道,他们的心早已飞出教室,怎样才能把他们的心收回来呢?还不如和孩子们谈谈话,乘机训练一下智障孩子的说话能力呢!

    老师随即问智障孩子们:“下雨了,现在感觉如何?”“凉爽极了!”“舒服极了!”孩子们异口同声,更有甚者:“我想出去淋淋雨!”“那我们就来品品雨,好不好?”孩子们乐得拼命鼓掌。

    首先,教师让智障孩子们说说上午热的感受。太容易了,孩子们脱口而出:“太阳像火”“热死了”“像在烧火”等等,可这还不够啊,教师说出自己的亲身感受:“我热得一上午洗了三次脸,可还是汗如雨下,擦脸的毛巾都能拧出水了!”智障孩子们一听,深受启发,“我热得直拿垫板当扇子扇风!”“我一下课就去喝水,一桶纯净水一会儿就被我们抢光了!”“我的作业本都被汗水浸湿了!”如此一来,这热得程度可就不再是干巴巴的几个字了。

    接着,教师再让智障孩子们说出下雨的经过。天色变暗时的担心,雷声隆隆时的害怕,大风吹来时的凉爽,大雨从天而降时的欢呼,从智障孩子们的嘴里流出,一点也不象语训课的拘谨,有的只是智障孩子们的流畅、自然、鲜活、生动。

    刚好我们讨论结束时,雨也渐渐停了,课窗口吹来的阵阵凉风还让智障孩子们舒服不已。教师顺势又让智障孩子们说了说对于这场雨的感受,孩子们感慨万千:“真是一场及时雨啊!”“好舒服啊!”“平时我讨厌下雨,可今天,我爱上雨了!”在智障孩子们的诸多感慨中,这堂别开生面的品雨课结束了,智障孩子们的语言也得到了提升。

    [评析]

    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就是与学生共同对话的过程,也是创造环境让学生之间彼此交流对话的过程。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关键在于平等。在课堂教学这样一个特殊场合中,平等对话应该成为教育交往的手段,更应该成为一种教育情境。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不仅是指他们之间狭隘的语言谈话,而且是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平等对话应该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分享,是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承领。要建立起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化解师生间、生生间森严的壁垒。一方面,在对话过程中承认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所应享受的权利,给予学生主动发言、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必须是平等,教师既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也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奴隶”。要实现师生之间的真正平等,教师应该学会“屈尊”、“倾听”;而要实现生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就要学会调控自己,消除自己的依赖心理,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平等对待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对话,意味着民主、平等;对话,意味着沟通、合作;对话,意味着互动、交往;对话,意味着创造、生成;对话,意味着以人为目的;对话,最终是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做一名善于“对话”的特教教师,用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那么,我们特殊学校的教学必将是温馨和睦、绿意盎然,充满生命色彩的。

     

     

     

     

    提交时间:2011年11月02日  浏览数:178
    我要回复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