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基础性材料+
    乐学 愿学 会学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2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hong76

    ——智障语文教学中联系生活设计活动例谈

    常州市光华学校  周铭

     

    “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源自西方哲学,最早是胡塞尔提出的。而我国众多的教育家也普遍认为“当代教育应以人的生活为根本立足点,教育体系要回归生活世界。”在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也指出:生活语文——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智障语文教学主要应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这个交流工具,提高其语言理解及表达、运用的能力。然而智障学生由于大脑发育迟缓,在阅读过程中感知、理解、抽象、概括有一定的困难。在长期的教学中,智障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智障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让智障学生乐学、愿学、会学呢?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图画、活动、场景等,来帮助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来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智障学生的学习潜能。

    下面就从几则案例来谈谈智障语文教学中是怎样联系生活实际来设计活动的: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让读书更有情

    语文教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营造情感氛围,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净胜世界中。教师和学生在朗读课文中提升对文本的理解。然而,对于智障孩子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们的高级情感发展迟缓,他们不会融入作品中,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朗读时总是面无表情,没有轻重缓急之分,更没有情感。他们读书犹如和尚念经,还常常由于理解不正确、胡乱停顿,把句子读得面目全非,不能把握文本的整体情感基调。

    在教学《保护小树苗》一文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难点——“它在微风中挺着腰杆轻轻地摇晃着,好像在向人们含笑点头。”这句话时,智障孩子很难将“小树苗的含笑点头”与“在两位少先队员的帮助重新获得生命”联系起来理解。这时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来指导学生朗读,激发智障学生的情感。

    教师用语言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画面来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如,师:春天,百花齐放,万物苏醒,小树苗长高了,它在微风中——(教师语调上扬)

    学生接着深情地朗读:挺着腰杆轻轻地摇晃着,好像在向人们含笑点头。

    师:夏天,凉风送来了阵阵凉意,小树苗长的郁郁葱葱,它在微风中——(教师深情地说)

    学生读:挺着腰杆轻轻地摇晃着,好像在向人们含笑点头。

    师:秋天大地呈现出一片金黄色。啊,小树苗越长越高,它还在微风中——(教师动情地说)

    学生读:挺着腰杆轻轻地摇晃着,好像在向人们含笑点头。

    师:冬天,小树苗长大了,它不怕寒风,长的更结实了。它仍在微风中——(教师更加深情地说)

    学生再读:挺着腰杆轻轻地摇晃着,好像在向人们含笑点头。

      学生的情感在一遍一遍地朗读中得到了升华,并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正是因为两位少先队员的帮助,小树苗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活得更好,更强壮。

    二、联系生活进行表演,让学习更有趣

    智障学生的直觉思维占一定的优势,借助肢体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智障学生学习起来轻松,觉得学习过程有趣,并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我在教学《扶玉米》一课时采用了动作表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课堂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大胆表演,边读边演,揣摩本文的含义,智障孩子们学习的渐入佳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我教学“赵伟红蹲下去,把玉米轻轻地扶起来,很快地解下一条绸带,把它和别的玉米绑在一起,还把玉米根上的松土踩实。”这一段时,我先请同学们同桌互读这段话,用笔圈出动词。并要求A组学生要帮助B组学生,交流时尽量让B组的学生说。接着读读这些动词——蹲、扶、解、绑、踩。让学生联系生活试着做做这些动词,想想、演演。学生在交流时,能充分结合生活实际,把这些动词联系到生活中去理解,不仅A组会表演了,B组也弄懂了词的意思。

    三、联系生活解释词义,让理解更容易

    理解词语的方式有很多种。像:查字典、画图画、结合上下文等等。但智障学生由于接触社会少,生活比较单调,故造成他们的知识狭窄,因此他们对理解词义会感到很困难。生活中有许多东西,他们往往视而不见,更加不可能看到词语而联想到实物。就算字典上的词语解释能读下来,但不见得就理解了。因此,在帮助他们理解生活中常见事物或现象时,我们不防把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或现象直观地搬到课堂中,或者直接把智障孩子带到生活中去理解,这样孩子们学起来会更容易点的。

    例如:教学《小猴子借扇子》中“发烫”一词时,先用词典帮助理解“烫是指温度高的物体与皮肤接触使感觉疼痛”,再利用生活中的常理来帮助理解。教师可以从热水瓶里倒一杯开水,让学生一一触摸,说说感觉,使他们加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结合课文中的句子“太阳把大地晒得发烫”来理解“发烫”这个词的词义——太阳把大地的温度晒得很高,摸上去很烫手。再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中“乳白色”一词,教师可以从家拿来一点奶粉,用开水冲在透明的杯子里,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一看就知道“乳白色”的意思。又如:教学《爬山虎》中“叶柄”一词,教师可以先找来勺子、炒菜的铲子等有柄的器物来帮助学生先理解“柄”,再带着孩子们到校园里观察叶子的“柄”,指着叶子连着茎枝的部分告诉学生“叶柄”的意思。再如:教学《小猴子借扇子》中“树阴”一词时,教师可以带着孩子们到大树底下,指出树叶底下的树阴部分,还可以让A组的学生帮助B组的学生一起找找树阴,加深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树阴就是树木枝叶在日光下所形成的阴影。就这样,教师充分利用实物帮助学生逐一理解,利用孩子有限的生活经验,将识字、理解词义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同时也会将枯燥的识字、理解词义变得有趣味,让孩子变得爱学,乐学。这种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索,主动的求知,智障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智障学生往往对文本中的人物情感冷淡处之,与自己毫无关系,无法生发自己的体验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的教学活动,不但可以使教学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而且能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丰富智障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宽智障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智障学生的表达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的教学活动,让智障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地兴趣,让智障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内心深处感受学习的快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愿学、乐学、会学”的真谛。

    提交时间:2011年11月02日  浏览数:232
    我要回复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