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基础性材料+
    课程纲要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0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hong76

    在课堂实践中学会生活

     常州市光华学校       谢虹

    一、       学校与课程开发背景

    常州市光华学校始创于1986年,2003年正式更名为“常州市光华学校”。学校地处常州市区中心地段,校园总建筑面积为5885平方米,楼中设有康复室、感统室、烹饪室、工艺制作室、电教室、阅览室、家政室、音乐室、心理咨询室等十六个专用教室。学校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是常州市特殊教育的窗口学校。

    建校二十多年来,学校始终立足于教育发展新理念,探求特殊教育发展新思路,努力为智障儿童提供无障碍教学环境和公平发展的机会,使每一位智障儿童都能得到多方面发展。为了使智障儿童回归社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逐渐形成了“教育教学、康复训练、职业培训”一体化的办学模式。自1994年起,经过精心思考,学校先后开设了“烹饪”、“手编织”、“插花”、“养殖”、“手工制作”、“丝网花”等劳技课程,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在“功能补偿”的同时,学校坚持对学生实施“潜能开发”,先后开设了“游泳”、“田径”、“音乐”、“舞蹈”、“绘画”等多个兴趣小组。

    学校坚持树立“教师即研究者”,“课堂即研究室”,“问题即课题”的科研思想,以科研为抓手,把课改作为发展的突破口,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先后进行了“分类教学”、“个别化教育”、“孤独症教育训练”、“整合课程资源,培养智障学生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等课题研究,积极探索生命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个生命都闪光。

    优质的特殊教育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先后获得了 “全国特奥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康复工作先进集体”、“常州市文明单位”、“常州市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09年“江苏省智障教育资源中心”花落光华,为学校的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

    在学校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下,我们却发现近年来随着招收对象的智障程度加重、障碍类型多样,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难度增大:很多学生听不懂话,无法交流;行为规范怪异,无法走入社会;很多学生连基本的吃饭、穿衣都成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认为学生最迫切需要的是学会基本的生存、适应能力。只有学会在这样的我们依托于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必须的基本能力,对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

    二、       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目标

    我们通过整合课程资源,构建真实、可控制的模拟真实生活,让智障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主要准备达成以下目标:

    1.根据学生需求,确立现实生活需要的基本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统整学科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特殊的、开放的、活动的整体课程。它以生活为着眼点,延伸了学科之间的联结,使零散分立的教材能取得相互关联。在内容设置上较现有的《生活语文》、《生活数学》丰富有趣,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巩固学科知识,满足生活需求;学习内容多元,灵活,贴近学生生活,更符合智障儿童的心理水平和学习特征,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程内容来源于学科教学,但又高于学科教学,内容编排的自主性,活动设计的独特性,都大大发挥了教师的聪明才智,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同时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将不断提高教师总结反思、不断修正的能力,促进教师主动研究,提升其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3.课堂教学情景化,通过模拟、可控制的真实生活实践活动情境的创设,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建立起以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合一的支持体系。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智障儿童,真切、适度的关爱智障儿童,为他们今后的独立生活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4.设计个性化的评价体系,让每一个智障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家长都能够感受学生的进步。

    (二)课程内容

    课程围绕学生现实生活所必须的基本生活适应能力培养这一目标,关注中度以上智障儿童日后生活所需的职业、社交及独立生活的基本技能。课程以“生存”为中心,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为根本,以适应社会所必须的能力为主线,从“衣食住行”四大方面编制生活实践活动教材,并以时间为编排顺序,将四大块的内容分散于“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时间段中,根据具体的季节,具体的现实生活特征编排教材。这样既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利用自然的情境帮助学生构建起特定的生活中所需要的概念;又可以帮助教师寻找到一条清晰的选材思路,便于教师编写教材;同时相应的生活情境可以更多地唤醒学生的认知,课堂上的环境氛围、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中社区、家庭中的情境达到高度的吻合,让学生的感官得到反复的刺激,形成更深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学生的知识运用提供更多的机会。

    根据这样的设想,我们构建了教材内容框架图: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思路说明

    1.在模拟、可控制的真实生活实践活动情境中体验积累感性认识,熟悉常见的生活物品,知道它们的用途。

     

    2.通过活动,学会与人交流,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3.在活动中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4.通过学习掌握一些休闲娱乐方式,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5.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乐于参与、勇于尝试,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积累生活技能。

    1.常见的衣物

    2.有趣的四季

    3.变化的天气

    4.买衣服

    5.我的衣服真漂亮

    1.作为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安排之中,每两周一节。课题组教师根据课程纲要编排,自行编写活动方案,提前两周备课,教学内容均须题组集体讨论通过,并采用行动研究法,在实施中不断完善。

     

    2.具体内容的确立、编写由各位教师完成,教师根据大主题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自行编写教学内容。

     

     

    3.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参观、竞赛、实践等等方法,提高智障儿童学习兴趣,通过模拟情境的创设,缩小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在课题实施中,教师可以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活动,做好个案的分析与研究,并积极撰写课题研究论文。

     

    1.营养丰富的水果

    2.香喷喷的大米

    3.菜市场

    4.买菜

    5.饭店就餐

    1.我的家

    2.漂亮的小区

    3.社区

    1.交通工具

    2.大马路

    3.问路

    4.交通安全

    5.乘公交车

    6.我会乘出租车

     

    以上是教材整体构建的一个框架,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将把这些内容穿插于不同的时节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让课程内容与社会环境、家庭氛围尽可能达到高度的一致,帮助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习得适应生活的必要知识、培养现实生活所需的必备能力。

    (三)课程管理

        为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调控,我们课题组在课题组长的带领下定期召开活动。双周周二下午330430为课题组教研活动时间,由课题组长谢虹定好活动主题,课题组成员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并在每次活动结束前布置好下次活动内容,课题组成员作好充分准备。

        为了让教师正确理解和主动开发校本课程,我们课题组主要进行了理论学习、专题培训、集体备课、听课研究等形式的校本培训。内容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生活教育的理论培训,主要学习陶行知、陈鹤琴等教育大家的有关理论,增加教师对生活教育内涵的认识,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探究等基本思想;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建构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三是对教师进行实际操作培训,探讨实施方法、手段以及课程学习模式,协商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为了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鼓励教师深入研究,我们课题组的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中,并与绩效工资相挂钩。每学期课题组长制定计划,校行政主动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并对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学校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购买图书、教师开课购买教具材料,给课题

    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提交时间:2010年10月10日  浏览数:314
    我要回复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