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基础性材料+
    营造社会小课堂,模拟训练增能力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26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hong76
     

    营造社会小课堂,模拟训练增能力

    ——关于“以生活实践提升智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调查报告

    常州市光华学校     谢虹       

    导语:“以生活实践提升智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是我校于200912月申请成功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立项课题。该课题旨在通过营造模拟的可控制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在情境中教师引导智障学生进行学习实践,从而学会生活所必须的能力。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独立社会必须具备的各项基本能力的具体内容,获得家长的支持,发挥家长的能动作用,我们家长期望的各类智障学生能够掌握的生活适应能力为调查内容,对在校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从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社区活动、职业技能四个方面设计了问卷调查表,并由实验教师分发到家长手中。共发放调查问卷表112份,收到回卷93份,占到发卷总数的80%,(另外19份问卷主要是由于学生家长不识字无法完成) 其中有效回卷93份,占到发卷总数的80%

    正文:

    我们课题组成员对本次上交的93份问卷进行了汇总,根据年级高低将问卷分成三类进行汇总:一至三年级一类;四至六年级一类;七至九年级一类。然后以家长所选择的序号为数字对问卷中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社区活动、职业技能四个方面进行打分,得分在≤分的该项目能力评估为优秀;11份 ≤得分≥8分该项目能力评估为一般;得分≥12分的该项目能力评估为优秀。通过对本次调查的数据分析,我们课题组发现学生能力的强弱与年龄、智商存在着一些关系,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提高,学生的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并且各个年龄阶段能力各方面能力水平发展也不一致,学生在各个能力方面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也不相同。根据这一现象,我们课题研究对于各年级实施教学的内容侧重点也应该有所差别。一、    

     

    一、现象:生活自理能力逐步提升

        对策:整合资源,让低年级的孩子慢慢独立

    由上

        由上图可以看出生活自理能力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呈上升趋势,低年级的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较差。很多孩子连最基本的吃饭、穿衣都不会。低年级的家长对这方面的期望也比较多,74%希望孩子能实现生活自理,能解决基本的吃喝拉撒问题。家长的忧虑比较现实,该调查结果与我们日常教育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也很一致:自学校开办以来,全体教师就清醒地认识到劳动能力培养对智障学生的重要性,所以学校就开始了多门劳动课程,低年级主要以基本的生活劳动为主:穿衣服、吃饭、洗手帕、做饭等日常的家务劳动都是我们学校劳动课程的教学内容;2004年学校对课程也进行了改革从以前的语文、数学转变为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这些生活性极强的课程也让学生学到了很多简单的劳动技能。所以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生活自理能力就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由此分析得出低年级的学生进行简单的生活技能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自理才能逐渐自立,进而走上社会。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将低年级的课题研究目标主要定位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因为在该课题立项的同时,我校还有一个省级课题《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它的研究内容就是劳动技能,其中一块就是低年级的生活自理能力,于是我们课题组将低年级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研究整合在        该课题中,合并起来进行培养。

      

       二、现象:交往能力缺失,以封闭体现保护

    对策    对策:情境模拟,在实践中学会交往

    由上

    由上

    交流    交流沟通是建立人际关系,融洽彼此感情的重要纽带。智力障碍学生由于自身缺陷和社会中所受到的歧视缩小了他的交际范围,很多孩子只与熟悉的人交谈,害怕生人没有朋友,即使有朋友的孩子交友范围也以同学居多;受到交往范围的限制,智障孩子的娱乐活动类型很少,爱好为看电视 75位,占总调查人数的81%,可见孩子的生活非常单调。作为家长在这一方面对孩子的期望非常迫切,希望教师能教会孩子听懂别人的要求,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能多参加社会活动。同时在整理资料时我们还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低年级的孩子更加乐于与他人交流,高年级的孩子反而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胆怯一些,我们考虑这可能与学生的心理水平的增长有关系,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障碍,感受到周围人不理解的目光,产生自卑感和抵制情绪,他们用沉默和封闭自我来保护自己。

    正确的交流基于对周围环境和当时情境的正确把握。因此我们认为,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交流认知图式,必须首先教会学生分辨当时的情境,交给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说特定的话,做出特定的行为,这种合乎规范的言行才符合大家的认知。

    我们课题组将把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作为我们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背景,把课堂营造成一个智障学生生活的小社会,把在这样社会情境中所需要掌握的一些生活常识作为教学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模拟背景、利用模拟实物营造氛围,在学习氛围中教师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操练,进而掌握技能,为步入真正的社会奠定基础。

     

    三、现象:渴望与胆怯并存

    对策:利用周边资源,学会解决问题

    社     社区是智障学生除去学校以外最为熟悉的地方,从调查情况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外出活动,但是学生每天在户外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低年级的学生需要家长陪同的占很大比例。同时我们也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高年级的孩子户外活动的时间反而比较短,猜测其原因应该与学生的自卑心理和交际能力低下有关系。从社区活动的3-7项调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独立在社会完成一些生活活动还有一定的困难,其中乘车和单独购物这两个最基本的社区活动能力对于智障孩子来说非常缺乏,即使的高年级的孩子很多也不能完全进行一些生活所必须的活动。这一点也是家长十分担心的,很多家长期待通过学习能自己完成购物、出行等基本的活动。

    我校处于市中心,周边的资源非常丰富:银行、邮局、居委会、车站、超市、菜场、服装店一应俱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物质环境保障。我们将根据这些社区条件,与之协调,利用这些真实情境让学生得到锻炼,消除他们的胆怯心理。同时我们还将加强购物和乘车这两方面内容的指导,利用家长资源,通过作业布置的形式,让家长带着孩子一同进入这些环境,通过一对一的指导,及时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并通过反复的操练最终形成技能。

    四、家长的期盼,学生的希望

    九年毕业后,学生能干什么是家长们最最牵挂的问题,很多家长对学生从事职业活动充满的了担心,具体的担心集中在这样四个方面:职业技术的掌握、职业环境的熟悉、出行安全、吃苦耐劳精神。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着重在生活语文、生活数学中编入出行方面、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的有关内容。同时借助于我校现有的烹饪、养殖、手工制作等劳技课程给学生一些职业技能的教育。残联和社区也是我们可以借助的环境资源,我们将加强与有关单位的联系,给学生尽可能对提供一些职业培训的场所和机会,拓宽他们的就业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一些发达地区如上海,每一个社区都有一个专门负责残疾孩子毕业后的机构——阳光之家,在常州钟楼、天宁区每一个区也有这样的机构。那么这些机构就是我校中重度智力残疾学生毕业后的好去处,我们也将与他们密切联系,为学生做好毕业衔接工作,让学生顺利步入社会。

                                      2010.5

     

     

     

     

     

    提交时间:2010年06月26日  浏览数:566
    我要回复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