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基础性材料+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0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hong76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的特点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首先,质的研究必须在自然情境下进行,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研究。质的研究认为,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组织的运作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分不开的。如果要了解和理解个人和社会组织,必须把他们放置到丰富、复杂、流动的自然情境中进行考察。研究者必须与研究对象有直接的接触,在当时当地面对面地与其交往。研究者本人就是一个研究工具,需要在实地进行长期的观察,与当地人交谈,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对其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由于驻扎在实地,研究者可以了解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自然探究的传统还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相关性,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整体的、关联式的考察。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该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该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该事件与其他事件之间的关系。质的研究认为,任何事件都不能脱离其环境而被理解,理解涉及到整体中各个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对部分的理解必然依赖于对整体的把握,而对整体的把握又必然依赖于对部分的理解——这便形成了一个“阐释的循环”。

    在自然环境下获得的研究结果更适合以文字的形式(而不是数据的形式)呈现,因此质的研究报告多用文字表达,辅以图表、照片和录像等。即使采用统计数据,也是为了描述社会现象,而不是对数据本身进行相关分析。

     

    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interpretiveunderstanding

    质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或“领会”(verstehen,研究者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对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作出解释。因此,研究需要在自然情境中进行,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预见”(bias)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被研究者达到“解释性理解”的机制和过程。除了从被研究者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和知觉规则,研究者还要了解自己是如何获得对方意义的解释的、自己与对方的互动对理解对方的行为有什么作用、自己对对方行为进行的解释是否确切。

     

    研究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

    质的研究认为,研究是一个对多重现实(或同一现实的不同呈现)的探究和建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双方都可能会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会变,建构研究结果和理论的方式也会变。因此,质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定终身”。变化流动的研究过程对研究者的决策以及研究结果的获得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过程本身决定了研究的结果,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细致的反省和报道。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是社会现实的“拼凑者”(bricoleur),将某一时空发生的事情拼凑成一幅图画展示给读者。他们采取的是“即时性策略”,而不是按照一个事先设计好的、固定的方案行事。他们不仅是“多面手”,善于为自己的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操作手段,而且还是“自己动手的人”,能够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自己即兴创造。他们承认自己的研究承载着个人的价值倾向,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对研究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解释而已。因此,他们不必受到事先设定的“科学规范”的严格约束,在建构新的研究结果的同时也在建构着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使用归纳法

    从研究的基本思路看,质的研究主要采纳的是一种归纳的方法。归纳的过程通常由如下步骤组成:1)研究者将自己投入实地发生的各种事情之中,注意了解各方面的情况;2)寻找当地人使用的本土概念,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孕育自己的研究问题;3)扩大自己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在研究思路上获得灵感和顿悟;4)对有关人和事进行描述和解释;5)创造性地将当地人的生活经历和意义解释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Moustakis,1990)。

    归纳的方法决定了质的研究者在收集和分析资料时走的是自下而上的路线,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分析资料与收集资料同时进行,以便在研究现场及时收集需要的资料。资料呈现的主要手法是“深描”(thickdescription(Geertz,1973a),透过缜密的细节表现被研究者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兴趣、利益和动机。

    质的研究中的理论建构走的也是归纳的路线,从资料中产生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和不断比较逐步得到充实和系统化。由于没有固定的预设,研究者可以识别一些事先预料不到的现象和影响因素,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扎根理论”(groundedtheory),即从研究者自己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中构建的理论。

    由于采纳的是归纳的方法,质的研究结果只适应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论到样本以外的范围。质的研究的重点是理解特定社会情境下的社会事件,而不是对与该事件类似的情形进行推论。研究的结果需要通过相关检验等方法进行证伪,其效度来自研究过程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特定的时空环境密切相关。

     

    重视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的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质的研究不可能设想研究者可以脱离被研究者进行研究,因为正是由于双方之间的互动,研究者才可能对对方进行探究(Owens,1982)。因此,在研究报告中,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角色、个人身份、思想倾向、自己与被研究者之间关系以及所有这些因素对研究过程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反省。

    质的研究对伦理道德问题(ethicalissues)非常关注,研究者需要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研究者需要公正地对待被研究者和研究的结果,恰当地处理敏感性资料。此外,研究者需要与被研究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地回报对方所给予的帮助。

    与其他的研究方法相比,质的研究具有非常明显的“平民性”。由于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看待问题,重视研究者个人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这种研究方法给参与研究的“人”(而不是某些先在的“理论”、“假设”或“测量工具”)以极大的尊重。这种从事研究的态度使得研究与“人”的日常生活更加接近,使社会科学研究中本来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得到了肯定和倡导。

     

     

    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

    一、教师为什么要进行研究?

    随着世界进入后工业时代,教师们已经不满足于从前辈的经验或自己的积累中吸取灵感,希望从“教书匠”变成具有反思能力的专家型教师。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自己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不只是承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和“蜡烛”的角色,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自身也需要不断地成长和发展。

    首先,教师参与研究可以提升自己反思意识和能力,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和作用;其次,教师参与研究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再次,教师参与研究还可以帮助教师从所谓“必然王国”逐步走向“自由王国”,从日常繁杂的教学工作中脱身出来,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最后,教师参与研究可以破除教师群体对“研究”的迷信,增强自己的自尊、自信和自立的能力。

    二、教师为什么要作“质的研究”?

    1、质的研究的平民性和互动性使“教师作为研究者”成为可能;

    2、质的研究方法非常符合教育这一学科的基本特点;

    3、质的研究方法明确的、直言不讳的对价值的认可;

    4、质的研究的过程性和情境性也使其特别适合教育研究;

    三、什么叫“质的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这个定义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研究环境:在自然环境而非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中进行研究;

    2、研究者的角色: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不使用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

    3、收集资料的方法:多种方法,如开放型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实物分析等;

    4、结论和理论的形成方式:归纳法,在资料的基础上提升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

    5、理解的视角:主体间性的角度,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理解后者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

    6、研究关系: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是互动关系,要考虑这种关系对研究的影响;

    四、如何作质的研究设计?

    研究是一种有计划的活动,需要事先进行设计。质的研究的设计主要包括:①研究的现象与问题;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③研究的背景知识;④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⑤研究的评估和检测手段;

    (一)研究的问题

    质的研究问题应该是学术界和/或实践界尚有疑问、我们自己确实希望探讨的“有意义的问题”。所谓“有意义的问题”起码有两重意义,一是我们研究者对该问题确实不了解,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获得一个答案;二是该问题所涉及的地点、时间、人物和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对被研究者来说具有实际意义,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

    质的研究,一般倾向于“特殊性问题”(由某一个特殊个案所呈现的问题,不具有普遍代表性);质的研究,比较适合“过程性问题”(事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质的研究,比较适合于“描述性问题”(对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性问题”(从当事人的角度对特定现象进行解释);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1)含义:指的是研究者从事某项研究的动机、原因和期望;

    2)类型:

    ①个人的目的:指的是促使研究者从事研究的个人动机、利益和愿望;

    ②实用的目的:指的是研究者通过此项目可以完成某些具有实际价值的任务;

    ③科学研究的目的:指的是为人类认识世界、追求真理提供有益的知识和探索思路。

    2、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本研究对有关理论建树的贡献;

    2)实践意义:本研究对改善有关现状的具体作用;

    (三)研究的背景知识

    包括前人有关的研究成果、自己与本研究有关的经验、自己对本研究的设计思路三个方面。

    (四)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对方法的选择依赖于研究的问题,而不能为了方法而方法。因此,在对研究的方法进行选择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寻找研究问题与方法之间的匹配关系。研究方法可以在设计阶段加以选择,但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加以调整。

    从实际操作的层面看,研究方法主要由如下几个方面组成:进入现场的方式、收集资料的方法、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等。

    (五)研究的评估和检测手段

    在设计阶段,我们还要探讨如何对研究的质量进行检测,其中包括结果的真实可靠性、代表性,以及有关的伦理道德问题,具体包括效度问题、信度问题、推论问题、伦理道德问题

     

     

    提交时间:2011年05月10日  浏览数:385
    我要回复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