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科 | 语 文 | 课 题 | 童年的水墨画 | 第1课时 | |
执教者 | 高 妍 | 学 校 | 常州市凤凰新城实验小学 | 班 级 | 三(8)班 |
教材分析 | 《童年的水墨画》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孩子们或是呼朋引伴去溪边钓鱼、去江上游泳,或是到林中采摘带着雨珠的小蘑菇,尽情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诗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融童心、童趣于一体,多角度地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及无穷趣味。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本课以“童年的水墨画”为题,中国的水墨画,写意而不写实,用笔简约、凝练,本课的每一首诗都符合水墨画的特征,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幅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诗中有画,令人回味无穷。学生将在学习中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 | ||||
班级学生 基本情况 | 三(8)班班级情况 常州市凤凰新城实验小学2022级(8)班共有45名学生,女生23人,男生22人。学习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学习能力上,25%的学生学习能力出色,学习态度端正,潜能较大;4%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记忆力不强,理解能力较弱,做作业速度较慢,质量不高;1位学生智力轻度缺陷,学习能力处于落后水平;其余较平均。 这个班集体的学生们已在一起相处近三年,同学们彼此了解,团结友爱,班风淳朴、善良,学习刻苦上进。班主任曾经通过学习障碍区体验游戏让同学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障碍区,只不过大多数人的在正常范围内,有些人的障碍区比我们大了些而已,因此同学们都能互相理解,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也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会照顾小雨,帮助他跟上集体的步伐,还会在学习上为他讲解题目。小雨也充分享受着在这个集体生活的温暖,很喜欢来学校上学,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随班就读学生情况 本班有随班就读学生小雨,出生于2015年5月5日,2024年1月29日经常州市儿童医院诊断,智商为57,诊断为智力轻度缺陷。在学习上,语文学科简单的拼音和词语能默写,数学的加减口算也能做,但解决问题类题目不会做,不能理解与迁移。书写字迹较大,笔画歪斜。平时他的母亲会一遍遍地教他功课,他感到学习压力很大时,小动作就会变多,如用力眨眼睛等。 在生活中,小雨想要和别人交往,但是由于不太会表达,只能通过拍拍别人的肩膀这种动作来引起别人的注意,通过两年多的相处,同学们也了解了小雨的想法,常常带着他一起玩,但对于游戏规则他不太能理解,因此常常在游戏中担任简单的角色。 | ||||
课时目标 | 1.认识“墨、染、碎、浪、溅”,会写“墨、竿、染”。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组诗,有感情背诵《溪上》。 3.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4.了解三首童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在溪边看到的画面之美。 | ||||
随班就读学生个人目标 | 1.能在老师或同学的鼓励下,认读带有生字的短语或短句; 2.通过老师引导和同伴互助,初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跟随同学们一起朗读《溪边》,想象、感受画面之美。 | ||||
教学重点、 难点 | 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组诗,有感情地背诵《溪上》。 难点: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感受在溪边看到的画面之美。 | ||||
教学环节 | 教学过程 | 个别化教学策略 | |||
一、诗画导入 | 1.出示水墨画,在童年的百花园里看到真善美 2.童年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带领学生欣赏童年的水墨画 3.师毛笔范写“墨”,上面是——(生:黑),下面是——(生:土)。墨是什么做的?黑色的土灰制成的。墨可以做成墨汁,墨水,能写书法,还能画水墨画。 4.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童年的水墨画会画些什么呢? | ①引导小雨认识“墨”字,鼓励临摹并书写。激发兴趣,引发其思考童年的水墨画会画些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入古诗之趣及水墨之美,旨在古诗中体会童趣,在水墨画中感受审美,在短时间内,拉近与《童年的水墨画》的距离,达到审美、语用的整体提升】 | |||
二、诗中有画,整体感知 |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第一幅画《溪边》 (1)“扑腾一声”:“扑腾”这个词,在诗中表示声音,所以这里“腾”读第一声,连起来读一遍。 (2)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我们一起来读——当作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读音就有可能发生变化。所以朗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2.齐读《江上》 (1)“拨、溅”是生字,再读读这个词。 (2)这一组当中也有一个读音发生变化,“水葫芦”读轻声,齐读 (3)水葫芦是什么?猜猜看。 出示图片,长在水里的一种植物。叶柄处圆圆的,像个葫芦,所以人们就叫他——水葫芦。 水葫芦到了诗中还有了变化——加了双引号,还是原来的水葫芦吗?那是什么呀?(一个小朋友)你怎么发现的?“小手”“银牙”。会读书 ,联系上下文就知道这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啦。 2.生齐读《林中》 (1)蘑菇,读好轻声。 (2)斗笠见到过?出示实物。就是这种竹编的帽子,挡雨又遮阳。诗中有两句话写到了蘑菇和斗笠,找到了吗?戴着斗笠的小朋友和蘑菇怎么样?特别像。生戴斗笠,读。 3.原来,童年的水墨画有三幅,读题。 题目都是表示什么的词语?地方。溪边干嘛呢?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这三首小诗虽然地点不同,但都是写小朋友的童年生活。像这样主题相同的几首小诗放在一起,我们就叫它——组诗。 4.诗里也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喜欢哪首就开开心心地读读哪首吧!真开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溪边》。 | ②小雨与同学们一起初读课文,帮助他读准读通。引导他正确认读“扑腾”“拨”“溅”“水葫芦”,并鼓励他在大家面前读一读。 【设计意图:增强自信,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融入集体环境,同时利用即时反馈机制纠正发音,激发学习兴趣】 【个别化指导:老师会利用这一契机,对小雨进行个别化指导,帮助其掌握读音】
③引导小雨看水葫芦的图片,认识水葫芦的样子,同时引导其联想“水葫芦”加了双引号之后会是什么,以及后面的“蘑菇”与“斗笠”。当其联想不到时,不对其作过高要求,可引导其听其他同学的描述进行联想。 【个别化指导:通过引导观察与联想,培养小雨的想象力与联想能力,同时鼓励其倾听他人观点,拓宽思维】
④关注小雨是否将句子说完整,老师指导、同伴互助,鼓励其说完整童年的水墨画的三幅画。 【设计意图:提升小雨说完整句子的能力,并激发其对童年水墨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 |||
三、画中有诗,理解《溪边》 | 1.板书:溪边。探究活动:在溪边,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范读,生闭上眼睛,仔细听,认真想。 2.溪边都有哪些景物呢?指名说。每一个景物都很美。 3.你最想画出哪个景物? 找一找:默读《溪边》,在你想画的景物旁边打上五角星。 说一说:和同桌说说你的理由。 读一读:有感情朗读《溪边》。 4.山溪 (1)你为什么想画山溪?生。这是一条怎样的山溪? 预设: (2)绿:绿得通透,绿得清澈,像玉一样。请你读。(出图) (3)蜿蜒:丝带一般蜿蜒在山林之间。你来读。 (4)平静:请你读读看。连着第一句一起读。 (5)师画山溪。 5.在溪边的小天地中,垂柳草地也是绿色的。我们都可以画出来,但是“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是怎么回事?人影不是黑色的么? (1)指名说。师点出:山溪一汪神奇的染料,人影沾上就着绿色了。 (2)染:木字表示染料用植物制成,再用水调制,就成了五颜六色的染料。但是山溪只有一种颜色,就是——绿色。指名读2。 (3)岸上一个绿色的世界,水里一个绿色的世界。我们被绿色的世界包围着,仔细看,这种染的感觉。到处都是绿色,再完整读读看! 6.在这绿色世界中,我偏要加一抹红色——蜻蜓。谁想画蜻蜓?请你读。 7.万绿丛中一点红,你可以读好吗?指名读全文。生评,生读。 8.有人想画垂柳吗?指名说,读。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就像梳妆的小姑娘 溪水怎么会被当作镜子呢?(平静)指名读,我们的心也静下来了。 9.在一个夏日的午后,三1的孩子来到了溪边 你们看,垂柳……远处,山溪……向下看,人影……吊杆上…… 别惊扰到红蜻蜓,轻轻读,慢慢读…… 10.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刚刚绿了,这会怎么碎了?师指方法。 11.原来是鱼儿上钩了,使劲拉,123甩!鱼儿甩到哪里去啦?读读看! 12.鱼儿活蹦乱跳,笑声也会蹦跳吗?指名说,开心读。 13.红绿相衬,有静有乐,谁喜欢这幅溪边钓鱼图,来读读吧。钓竿甩得力气有点大,把水都弄到诗上了,你还记得那幅图吗? 14.奖励你们看看真正的水墨画。不仅有墨色渲染,还有大量的留白空间,我们读儿童诗也是这样,通过想象画面,把诗中画镌刻心中。课后,请大家可以读读金波的大师给孩子们的诗歌,遇到不理解的句子,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结合生活体会。 |
⑤关注小雨是否在想象画面,是否在树上圈画溪边的景物,可走到其身边关注、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近身指导,确保小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保障其课堂参与】
⑥老师指导、同伴互助帮助小雨认识“染”字,理解染的意思,以及它在文中的意思。不对小雨作过高要求,认真倾听并积极理解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指导和同伴互助,帮助小雨认识并理解“染”字,同时培养其倾听和理解能力】
⑦带领小雨一起做动作,走进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人影碎了”。 【设计意图:通过动作体验,帮助小雨直观理解“人影碎了”的意境,加深其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和理解】
| |||
四、书写 | 1.复习今天学的生字。读词。 2.出示:墨 竿 染 同样是上下结构,墨是上大下小,竿是上小下大,染是上下同大。提醒在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笔画的安排。 染字左上三点水,右上九字写窄小,下面木字伸长臂,托住上面,同大小。 3.师范写,生仿写。 | ⑧对小雨的书写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具体的指导。分解笔画,指导他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确定后再落笔书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三个字的书写规律。关注小雨能否将字写正确,对于是否书写美观,不作高要求。抓住他书写的契机,及时鼓励,锻炼其手部精细动作】 | |||
五、总结提升,课外延展 |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总结《溪边》,下节课我们将学习组诗中的另外两首《江上》和《林中》。 【作业设计】 画一画:你在溪边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写一写:到大自然中,走到溪边、江上、林中,或者爬爬幕府山,寻访中山陵,感受童年的快乐,你也可以写一首小诗,作为《童年的水墨画》之四。 读一读:推荐阅读金波《大师给孩子的诗与歌》,《长辫子老师漫读必背古诗130篇》,借助今天学到的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 【设计意图:通过画、写、读的综合作业,加深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激发创作灵感,并拓展阅读,提升理解和鉴赏能力】 | |||
教学反思 | |||||
附件1:学生座位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