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科 | 语 文 | 课题 | 威尼斯的小艇 | 第 1 课时 | ||||
执教者 | 吴亚兰 | 年级 | 四 | 地点 | 紫云小学 | 时间 | 2024年4月17日 | |
学情分析 | 班级整体:
| |||||||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课“艇、艄、舱等生字”,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理解“船艄”“操纵自如”等词语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关注课文语言表达形式,感受比喻的精妙,体会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相结合的表达效果。 3.初步了解威尼斯的风土人情,感受小艇与人的关系。 | |||||||
教学目标 (融合学生) | 1. 在同伴和老师的提醒和帮助下,能正确地理解“船艄”“操纵自如”等词语意思 2.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初步感受比喻的精妙,体会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相结合的表达效果。 3.品读和体验中,感受船夫的高超技术。 | |||||||
教学重难点 | 1.有感情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威尼斯的风土人情,感受小艇与人的关系。 2.关注课文语言表达形式,感受比喻的精妙,体会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相结合的表达效果。 | |||||||
教学环节 | 教学过程 | 个别化教学策略 | ||||||
一、导入 | 1.认识作家马克吐温,学生补充资料。 2.100多年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游览了威尼斯,并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出示谷歌地图:聚焦欧洲,找一找威尼斯在哪里?) 3.让学生找地图,说感受 (1)学生找到威尼斯,谈发现; (2)相机聚焦第一小节: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错,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个别读) 教师补充资料:这是意大利的古城,它叫威尼斯,它的周围被海洋围绕,由 118 座 117 条河道,还有 400 多座桥梁把这些河道串联起来,齐读第一小节。 4.揭示课题: 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走进课文《威尼斯的小艇》,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大家在写“艇”的时候,注意舟字变成偏旁的这一横,要写成提。 | ①谷歌地图,跟随班生互动。 能够找到威尼斯,发现威尼斯河道众多的特点。 【设计意图:根据特需生的学习基础,给孩子展示的机会,激发对《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②资料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威尼斯了解,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相信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 ||||||
二、整体感知,寻异域之情 | 1.同学们,请你们轻轻翻开课本,翻到第94页,谁来读一读要求?指名学生读:读书要求:①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②说说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呢? 2.生字词语检查。(出示) 小艇 船头 船艄 船舱 散场 笼罩 停泊 夹了货物 祷告 雇定 簇拥 哗笑 (1)同桌互读,互相评价:选择两个满星的学生(大屏上显示的学号)读,齐读。 (2)分组学习词语。 ①结合图理解“船艄”。 ② 第二行多音字。夹,看看字义选择读音。 3.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①交流:地位重要——外形奇特——感觉舒服——船夫技术高超——关系密切 ②师小结:当我们来到威尼斯这座城市的时候,来来往往都是小艇,而且小艇的外形是那样的奇特,它和人们的关系是那样密切,难怪,马克•吐温对它情有独钟。
| ③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词,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培养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跟着其他同学一起走进课本,如果出现不会读的句子,或者读错的情况,师生共同帮助纠正。
【设计意图:让融合学生始终能够浸润在班级学习的氛围中。通过同学之间朗读和合作的纠正错误,让融合学生感受到来自同伴、老师和集体的关心,也让她能够尽量学有所得。】
④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 【个别化指导:在这一学习环节,老师会利用这一契机,对随班生进行个别化的指导。初步体会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些方面。】 | ||||||
三、聚焦特点,赏一艇之美 | 1.小艇已经成了威尼斯这座城市典型的符号,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圈出直接描写小艇特点的词语。 (1)(打开360度全景图页面)走进小艇,交流描写小艇样子特点的词语(板书:长、窄、深、翘) ①二三十英尺长 (一英尺约0.3米,那就是6—10米,增强现实(AR)技术体会距离:相当于我们一个教室那么长;揭示方法列数字) ②又窄又深 预设:长度、两头翘起、行动灵活 ③如果让你介绍小艇外形,你还会从哪些方面介绍? 颜色、材质 (2)为什么马克.吐温不介绍呢?小结:抓住小艇这种人无我有的奇特外形来写,才会让人印象深刻。 2.赏读比喻句: (1)既然前面部分已经写出了小艇的特点,那这些红色部分是不是可以交换呢?聚焦三个打比方的句子 (2)读一读,比较一下,哪一句好?为什么?预设(新月——精妙的比喻让事物变得更富有美感;水蛇——精妙的比喻还能让静止的事物变得动感起来;独木舟—— 通过对比,更深刻地体会到小艇的特点) (3)我们一起把这几个句子美美地读一遍,把小艇奇特的样子铭记于心。 3.引读第三段,这样的小艇,谁不想去坐一坐呢?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读。 |
⑤此环节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来想象威尼斯的小艇的特点;抓住长、窄、深、翘,从而体会到它的特点;并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以表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同时还迁移了学法。 【设计意图:主要是通过一项有效的课堂延伸活动,让融合学生充分沉浸威尼斯的小艇之中,掌握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 ||||||
四、情境体会,赞船夫之技
| 1.小艇如此轻快灵活地行驶,还离不开背后操纵他的人,那就是?(船夫) 出示图片:小艇的船夫们统一着装,上身穿条纹式的短袖衫,下身穿黑色长裤,有时还会戴着草帽。 2.一人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用波浪线画出从文中哪些镜头描写中体会到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3.全息交互技术和裸眼3D技术,感受船夫技术全班交流。 4.师生合作读: 师: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生:) 师:不管怎么拥挤,(生:) 师:遇到极窄的地方,(生:) 师: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生:) 总结:马克•吐温就是抓住了这几种典型的情况进行正面描写,又抓住了乘客的表现进行了侧面描写,体现了船夫的高超技术。 5.再次指名配乐朗读,抓住“不管遇到怎样的情况”“总能”“还能”读出船夫的技艺高超。同学们仔细看这段话,它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第一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预备起。 |
⑥这个环节,融合学生可以跟随着全班一起朗读,通过全息交互技术深入体会感悟船夫的技术的高超。 【设计意图:随班生能够跟着集体朗读,那就让她自然地听,去理解感受,不给过度的学习压力。】 | ||||||
五、我手写我心,书旅行新体验
| 1.如果你生活在威尼斯,结合课文内容,想象你在小艇上能在两岸上看到怎样的情景呢?运用刚才学到的列数字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一写。 2.同学们,威尼斯的小艇已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除了马克吐温写的《威尼斯小艇》,还有我国近代的作家朱自清,还有法国的作家乔治桑,他们也写了威尼斯。在我们书本课后的阅读链接里边,就有不同的文字表现出来了,那么在他们眼中的威尼斯是怎样的?课后读一读阅读链接,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比较这三位作家不同笔下的威尼斯有怎样这样的相似之处。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 ⑦读写结合,也就是到了拓展环节,指导学生运用动态和静态描写正侧面的相结合的方法,再用上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试着写一写看到的风景,将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设计意图:随班生能够读写结合,尝试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