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可视音乐治疗依据的理论与实践模式之一 音乐治疗的历史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28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lhn116
charset=utf-8">

第一章  音乐治疗

第一节  音乐治疗的历史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医疗与音乐总是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各种音乐治疗技法,实际上都是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这里我们追溯一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几个重要的音乐治疗时期。

 

一、原始与古代文明时期的音乐治疗

在远古时期,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和同伴以求得生存而过着群居的生活,那时候人们普遍相信,宇宙是被超自然的灵界所控制的。所以,他们认为人得了疾病就是魔鬼附体,如果要想痊愈就必须要赶走附在身体上的魔鬼,而能够担任这项工作任务的人就是“巫师”。巫师可以与神明、精灵、魔鬼们取得联系,通过巫术的手段可以调节人与“魔鬼”的关系,或者降服魔鬼,让魔鬼离开病人的身体,以达到治病的效果。

巫师在驱赶魔鬼的时候,无论是周围环境还是自身装束都要做一些精心打扮。在房屋的布置上,尽量保持庄严肃穆,营造一种阴森恐惧的氛围。巫师自身也会身着特殊的服饰,腰间挂满能够发出声响的铃铛,头上扎满红、白、黑等各种颜色的头饰。在驱赶的过程中,巫师时而轻声细语;时而高声大喝;有祈求、有威胁、有命令、也有甜言蜜语,无论使用什么招法都离不开音乐。巫师利用音乐的强、弱、高、低,节奏的快、慢及怪异、夸张的动作,来激起魔鬼的反应并逼迫魔鬼离开人体。

巫师的治疗手段,从今日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也是有其治疗价值的。也就是说,当巫师给病人治疗的时候,病人被动地接受来自巫师的不同高低、不同速度、不同节奏的音乐刺激和语言暗示,会产生强烈的生理与心理作用,通过与巫师的互动,而将心中的苦恼释放出来,进而感到放松和惬意,最终实现病情的好转。

随着时代的发展,认为疾病是魔鬼缠身附体的思考时代已经过去,逐渐转变为众神的时代。因此,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

宗教社会中的音乐治疗与巫师的治疗行为虽然相互关联,但是在宗教社会中,人们的疾病观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们认为一个人所以生病,除了受超自然的力量影响之外,还与人们有意或无意的犯罪,触怒了神的旨意有关,因此,只有承认过失向神赎罪忏悔,疾病才可能治愈。

能够为“罪人”向神忏悔的中介者就是“祭司”,祭司通常以音乐和神取得联系并传达神的旨意。在治疗的过程中,祭司所使用的音乐,不仅是和神沟通联系或取悦神的手段,也可以通过音乐安慰病人的情绪,缓和心中的不安、痛苦、悲伤和愤怒的心情。

上述祭司的音乐治疗行为与巫师的音乐治疗行为目的是一样的,他们都是通过治疗的仪式,解除病患的疾病,他们都充当着媒介者的作用。不过,在宗教仪式中所使用的音乐多是用来赞美、歌颂神,使其快乐的歌曲,也就是说,宗教时期使用的音乐更加注重取悦于神,注重神、祭司、病患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

 

二、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治疗

古代的希腊人已经具备了数学、哲学、音乐等方面的知识,他们在疾病的治疗上,采用较为合理的、科学的态度。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两位伟大的自然哲学家,在音乐治疗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音乐治疗的方法上,毕达哥拉斯主张“借助和谐的音乐,治疗心灵的不协和”, Ruud将这种方法称之为“毕达哥拉斯逆疗法”; 亚里士多德则主张“用兴奋的音乐,平息鼓动的情绪,镇静骚动的心情”。 Ruud将这种方法称之为“亚里士多德的净化效果或同质效果”。 毕达哥拉斯与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治疗理念,显示了两个完全相反的治疗方式。毕达哥拉斯主张,面对兴奋、不安、紧张或恐惧情绪的患者,在治疗的时候要使用和谐的音乐。而亚里士多德则主张要使用与情绪相符的音乐,来宣泄激动的情绪。

他们在给患者治疗的时候,采用先观察,后诊断,再开处方的治疗流程,这种治疗方法与现代音乐治疗师的治疗过程是类似的。在病因上,他们认为一个人生病的最主要原因,是病人在“身”与“心”方面失去了协调,一个健康的人必须是精神与肉体、习惯与理性、知性与冲动之间能达到完全调和。他们还认为在诸多艺术中,音乐是最有能力帮助病人达到身心调和的一门艺术。

 

三、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末

文艺复兴时期,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创意的时期,各学科都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在医学方面,因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发展,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人体的构造,也促成了临床医学的进步;在音乐方面,民间音乐快速发展,人们用音乐表达感情、友情、爱情,音乐成为自我实现、自我表达和社会沟通的媒介。因此,当时音乐被医生广泛用于治疗忧郁症、焦虑症等各个方面,也用于保健及预防方面。这种对音乐积极的乐观态度,促成并创造了近代欧洲辉煌的音乐艺术文明。

文艺复兴之后,音乐与医疗的关系仍然非常密切。到了十八世纪中,有关生理学与神经学的关系研究更前进了一大步,除了观察呼吸、血压、消化系统与音乐的关系外,也研究肉体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之间及脉搏与节拍之间的关系。

十九世纪后,欧洲的医生们对于患有身心障碍的患者,更积极地采用音乐治疗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有的医生还特别提出在采用音乐治疗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疾病的性质。2、患者喜欢的曲调及有关音乐的知识。3、某种曲调对于患者的影响与效果。4、治疗过程中的音量、强度调节等等。到十九世纪末的时候,许多音乐家也开始参与音乐治疗的实践,这些都为音乐治疗在二十世纪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二十世纪的音乐治疗

近代的音乐治疗源自于二十世纪初美国的音乐治疗活动。二十世纪初20年间,对于音乐治疗发展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为艾娃.卫赛利乌斯(Eva Vescelius)。她采用医药的分类方法将音乐分成强心剂(tonic)、刺激剂(stimulant)、镇定剂(sedative)催眠剂(narcotic)四种分类,并依据各种症状使用不同的音乐。这种分类方法被后来的爱德华(Edward Podolsk)所继承,成为音乐治疗的重要流派之一。伊尔圣(Isa aud Ilsen)也是音乐治疗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认为一个人的健康秘诀,是在于身心的调和,而且强调音乐的节奏是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音乐要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人们对音乐治疗的热情并没有平息而是越发高涨。所有的音乐团体都积极参加活动,医院的音乐活动达到了最高峰。贾斯顿(Thayer Gaston)主张,艺术能够给与人类的精神卫生正面影响,而吉尔兰德(Esther Caston)更强调,音乐教师必须到各地医院去参加治疗活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统一的音乐治疗组织,将音乐利用于治疗,使全美所有的音乐团体聚集起来,用来培养音乐治疗师,研究治疗训练方法,宣传推动音乐治疗发展。于是,1950年美国成立了全美音乐治疗协会(NAMT,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Therapy),确立了音乐治疗师的资格制度。从此,美国在音乐治疗的教育上奠定了稳固的地位,成为全世界音乐治疗的发祥地,从那时开始世界上许多志愿从事音乐治疗的人士都纷纷聚集到美国,学习音乐治疗的理论与方法,美国成为世界普及音乐治疗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