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泸州晚报记者体验特殊教育老师工作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16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jstjzy
charset=utf-8">

泸州晚报记者体验特殊教育老师工作

       耐心扶弱苗 爱心燃希望

  一间数十平方的的房间内,20多名16岁到30多岁不等的残疾人士围着两名老师,学习着简单的手工。据了解,这些人大多是智障人士,还有一些则是身体残疾。11月2日,泸州晚报记者来到坐落于城北的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大楼的康乐家园内,探访和了解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爱心、耐心 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康乐家园内的残疾人和一般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这里的残疾人年龄普遍较大,且大多数人此前未到特殊教育学院接受过相关学习,学员中有近三分之二的人不会写字。朱惊涛是这20多名残疾人的一名老师,她告诉记者,并不指望学生们将来能取得多大的成绩,只希望这些学生通过学习后生活能自理,能和其他人有更多的交流。

  据介绍,学生中最大的已经30多岁了,和朱惊涛年龄相差不大,但在她眼中,他们依然是一群“孩子”。“只要你对他们抱以善意的微笑,对他们发自内心的好,他们是能感受到的。和‘孩子们’相处中关键就是要有爱心,有耐心。”朱惊涛告诉记者,她到康乐家园上班快2年了,此前当过上班族,也做过服装销售,甚至自己也开店当过老板,但现在是她工作以来感到最累但最有意义。

  “以前有一个孩子刚到这里的时候,将自己封闭得非常严实,既不会抬头看你,也不会和任何人说话,这个过程很长,一直持续到第三学期。突然有一天,这个孩子在课堂上抬头看你了,而且和大家一起朗读诗歌了,那种感觉真的很棒。那个时候我就想,这工作哪怕再苦再累,我都觉得值。”朱惊涛说。

  细心、关心 教给学生点点滴

  采访中,不时有学生过来和朱惊涛打招呼,更多时候则是来找老师帮忙。美术课、手工课、声乐课、形体课、生活劳动技能课……课程分得很开,每天不算课间操,一般5节课,朱惊涛和另外一位老师刘瑛为学生们教授的各种不同课程着实不少。这中间还包括在上午课间休息时为学生们热牛奶,中午帮助学生们打饭,以及学生们中午休息帮忙照顾等。

  “照顾学生们有时候确实很忙,因为总会有很多很小很琐碎的突发事件,如孩子将钥匙插进柜子折断了、把自己不小心锁厕所里了等,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你细心地去帮助去教导他们应该怎么做。”朱惊涛说,学生们心思单纯,教导的时候不能饶圈子,最好将每一个细节都尽量和孩子讲清楚,直到确定孩子都已确切掌握。

  “他们单纯得像孩子,所以也有孩子调皮的一面,嬉闹的时候同样很让人伤脑筋,甚至有时候还会耍耍小性子。比如课间休息为他们热好牛奶分给他们的时候,如果没有把每瓶的量分均匀,有的孩子就会闹意见。”朱惊涛告诉记者,对于学生一些不好的习惯,如乱丢果皮纸屑,她们也会制止后耐心教导,直到慢慢教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学生、家人、工作让她感到很温馨

  “那是我才到这里工作第一年的国庆节,当时放假的我正和丈夫一起到菜市场买菜,没想到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居然是已经出去找到工作的学生打来的,他说祝老师节日快乐,当时接到电话的那种高兴劲真的难以言表。”说到从事现在职业以来最高兴的事时,朱惊涛告诉记者有很多,她向记者讲述了这其中发生的一件小事。

  “当初选择从事现在的职业,是因为我的一个年龄还很小的侄女也有残疾,对我触动很大,认为这样的孩子特别需要人照顾。知道有这么一个职业后,我觉得我也能帮上忙,虽然当时并不知道会像现在这么累,但一点也不后悔,现在这样的生活让我觉得很充实,过得很有意义。家人对我的工作也很支持,每次回家精疲力竭的时候,家务都由丈夫包办了,在上大学的儿子还曾问我,‘妈妈,我毕业后能不能也到你那里帮忙工作。’我笑着跟他说‘你现在也可以来帮忙做义工啊。’”朱惊涛告诉记者,家人以及亲戚朋友对她工作的支持,让她感到很温馨。

来源:泸州晚报 作者:陈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