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首批“德育品牌项目”终评结果的…01-13
- 转:常天教(2010)32号关于进一步…05-14
- 转:常州市教师资格认定专题04-16
- 转发《关于组织动员全市广大共青团…04-16
- 关于成立江苏省智障教育资源中心…04-01
- 关于召开“智语·悦见闪闪发光的你…04-09
- 关于公布江苏省第十一届智障教育优…03-19
- 关于举办江苏省第十一届智障教育微…11-01
- 关于举行江苏省第十届智障教育资源…04-12
- 关于公布江苏省第十届智障教育微课…10-07
- 关于召开“智语·悦见闪闪发光的你…04-09
- 关于公布江苏省第十一届智障教育优…03-19
- 关于举办江苏省第十一届智障教育微…11-01
- 关于举行江苏省第十届智障教育资源…04-12
- 关于公布江苏省第十届智障教育微课…10-07
特教 特殊人群的幸福
邓妙华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做特教这行,没有太多想法,
一个人一辈子只要能做好一件事就好了。
人物介绍:邓妙华,1998年创办小榄博华特殊教育学校,2008年6月创办中山市小榄博华特殊教育学校“残障人士工作坊”及“残障人士爱心店”。曾获教育部、民政部、中国残联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获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评为“广东省扶残助残先进个人”,被中山市委、市政府授予“中山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及“中山市十杰市民”称号。2010年获“最感动你的中山女性”称号。
人物语录:“我觉得特教的真正意义在于,让特殊孩子从家庭走进学校,再从学校走向社会,让家长解脱出来”。
幸福心愿:希望能筹钱租块地,建个较具规模的特殊人士托养中心,让特殊人士的家人有个喘气的机会。
文/记者陆先念 图/记者于涛
18年前,不顾家人的重重反对,毅然辞掉那份有房子分的稳定工作下海经商,13年前,又在朋友的不解和亲人的埋怨声中,搁置月入万元以上的生意,弃商从教,拉了同为老师的3名弟弟妹妹一起,创办起一开始只有16名学生、9名教职工的小榄博华特殊教育学校。这十多年来,邓妙华呕心沥血,为小榄博华特校倒贴巨资,将其打造成了一所招收学生达300来人,教职工70多人的大特校。
几经转折 特教确定方向
邓妙华早年就读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聋哑学校当老师。“当时在学校里当班主任,带着17名学生,都是用手语教学。其实有些学生小时候发音还是可以的,有些是完全可以通过戴助听器尝试用口语教学的,但当时的情况是不管怎样都用手语教。我当时有点沮丧,所以就趁着年轻有激情毅然辞职跑出来了”,邓妙华辞职后,便只身来到中山,涉足当时国内刚起步的残疾人医疗器械行业,将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在“万元户”都不多的年代,她已经月收入过万元,1994年便早早地买房买车了。
“我当时做生意在全国各地跑,但也主要是跑一些特校,去了一两百家特校发现,各所学校收的都是些轻度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残障学生。我当时就在想,那些重度残疾的儿童都去哪儿了,他们能有机会受教育吗?于是我就萌生了为这类特殊人士开办学校的念头”。邓妙华讲述,当时她家里人都反对她再回去从事特殊教育,但她还是说服了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辞去老师工作,一起过来帮她创办特殊教育学校。“刚创办时,学校只有9名教职工,其中5名都是我的亲戚,学生也只有16人,一开始我也还同时做点生意,但后来就慢慢将主要精力全放在了学校这边,2000年开始我就基本不做生意了,专门开办特殊教育学校”。
发展到现在,小榄博华特校学生人数已达300来个,学生的年龄最小的1岁,最大的40多岁,多是些患有自闭症、听障、智障及脑瘫等特殊人士。除了学生比较特殊外,该校跟普通学校还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他们从来不放寒、暑假,没有假期,因此也就没有固定的招生时间,学生都是不断地进来又出去,“大概每个星期进1~2个学生”。由于大多数学生都常年在校住宿,因此必须有老师24小时在学校照顾,就算是春节期间,也还是得有老师值班看守,所以该校老师的假期都是轮着休的,“一次一般只能休2个,不能3个老师同时休”。由于残障学生需要24小时看护,因此,学校的很多老师既是老师,又是保姆、护士,甚至医生,一身兼任多重角色,很辛苦。
残障家庭 家长更需解压
“都说特教老师辛苦,也确实有些老师受不了苦走了,但其实最苦的还是那些有特殊小孩的家长,从小孩出生到老,一辈子、每天24小时都得守着护着、紧张着,片刻都没得休息”,从事特教10多年,邓妙华对特殊孩子家长,尤其是智障小孩家长的苦感同身受。
邓妙华表示,由于能理解家长的苦,所以她知道残障小孩需要帮助,家长更需要帮助,尤其是在心理方面,家长需要被关注,需要解压。所以她有时间时经常会去找家长聊天,同时给老师一个规定:40公里以内的家庭老师都要常去家访。而当个别老师觉得压力大,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她就常常以家长的苦来开导老师。
此外,对于残疾人家长的艰辛,邓妙华觉得很有必要为家长做点事儿,“学校的资源很有限,还有很多家长一辈子时时刻刻都要亲自看护着自己的特殊小孩,就算自己生病住院了,也都要带着小孩。其实很多家长很想找个地方,将小孩托养一阵子,自己好稍微喘口气,自我调节一下。”想到此,邓妙华便萌生了一个创办一所残障人士临时托养站的想法。她直言,托养站不需要有多大,但一定要配备齐全,能让残障人士喜欢待,有事儿做,有娱乐,还有专业人士护理,“如果一次能接收几十个特殊小孩,那就能解放几十个家庭,几百个家长。对身心疲惫的家长来说,这很有意义。”
记者手记
有报道称,目前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达8000多万人,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超过6%。按此比例算,中山300万人口中至少有10多万残疾人,适龄残疾儿童也应有数万之多,而目前中山只有两所特殊教育学校,加起来学位也只有区区几百个,残疾人群的教育问题、就业问题,亟待社会关注。
如果市场上真有残疾人临时托养站的话,既可以妥善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又可以让自己解脱出来找个时间去放松一下,何乐而不为呢?毕竟残疾人群体很大,市场需求摆在那里,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进行市场运作也行得通。所以,希望邓妙华早日达成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