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特别的话给特别的你------浅谈语言在特殊儿童音乐教学中的运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7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jstjzy
charset=utf-8">  湖南省  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  
一、童趣化的引导性语言
过于成人化、专业化、理性化的教学语言会使智障教学远离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索然寡味的说教。我尝试着结合智障孩子的认知规律、兴趣爱好等特点,在不影响知识的科学性前提下,对教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生动、富有情趣,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小乌鸦爱妈妈》一课时,创设情境,用趣味练声,引出课题。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了一件礼物,(拿出准备好的纸袋)小朋友们猜猜会是什么呢?我们用线把她引出来,老师边拉,小朋友就像火车开过一样唱“wu”,老师拉得慢,小朋友们就唱得慢;老师拉得快,就唱得快。
学生:齐声说好。接着他们根据老师手拉线的速度快慢,唱wu-wu--wuwuwuwu---
练得既认真又投入。
   老师:表扬学生真像火车在叫,发出的声音既细又均匀,最后拉出礼物
   学生:看到后兴奋的喊道是一辆火车、火车……
   在这个设计里,用趣味化游戏,创设生活化的情景。练习气息要像火车叫,要发出既细又均匀的声音。用形象的比喻代替了专业术语,即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新鲜感及兴趣,又使小朋友们在积极兴奋的状态中很自然的达到了控制气息和声音统一的隐形教学目标。如果老师用气息要保持住,面带微笑等之类语言引导,对智障孩子来说既难理解又不善于表达,可想而知效果不会很好。
   再如《可爱的大公鸡》一课
   教师:同学们学过很多唱游律动曲子,通过这些曲子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自然界和动物界的很多好伙伴,比如(手部动作提示)《白杨树》的学习,我们知道白杨树是一种很勇敢、很坚强的植物;还学习了(拿出老虎头饰并伴动作)《两只老虎》我们认识了动物界的国王------老虎,这个既凶猛又可爱的动物,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一位动物界的小伙伴了,这个小伙伴同学们常常能看见,不过不一定马上能说它是谁,我用一个谜语概括了这个小伙伴
                                                  喔喔、喔喔,真可爱
大红冠子花外衣
油亮的脖子长羽毛
人人见了人人爱
 
 教师:同学们,它是谁啊?
 学生:大公鸡!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大公鸡玩具让同学们逐一摸摸,看看,玩玩。教师引出课题《可爱的大公鸡》。
 在上面的这个课例中,我想到如果直接把大公鸡的课题引出来,恐怕不太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但是用孩子非常喜欢的儿童谜语,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接下来教学开展进行的十分顺利。
童趣化的语言往往在引导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兴趣上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故事化的讲述性语言
    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宫的钥匙。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教师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可见得教学语言是一门独特的艺术,针对智障孩子的心理特点,仅仅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做到准确、明晰、合乎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必须实现语言的儿童化,要做到“儿童化”就必须使语言“故事化”、“形象化”这样才可能对儿童产生吸引力,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使用故事化语言,使孩子们兴趣盎然。爱听故事是每个儿童的天性,智障孩子也不例外。利用一些相应的故事内容,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教授《小音符做游戏》一课时,内容是学习简谱的七个音符,我把七个音符比喻成七个小矮人,讲了一个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
教师: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一起生活在大森林里,七个小矮人像快乐的精灵一样。每个小矮人都会发出一个音高(从17),白雪公主就像个指挥家,每天指挥着小矮人编排出动听的歌曲,只要是小矮人的好朋友,他们就会按照你的指挥发出动听的声音,小朋友们想让小矮人发出美妙的声音,就要先认识他们,听,小矮人们又在唱歌了(老师播放《音阶歌》)
学生:老师,我们好想认识他们啊……
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孩子们自然喜欢也兴趣极高,不但激发了他们认识七个音符的兴趣,而且帮助他们理解了七个音符的形象。
在一堂智障学生的打击乐练习课上,我准备了很多奥尔夫乐器:低音鼓、铝片琴、三角铁、碰铃、手鼓、响板等,如果让学生单纯打击节奏或者跟随乐曲节拍伴奏,练习效果不一定明显,而且班上的十几个孩子不一定能同时听我的指挥,于是我想到创编一个音乐故事,故事里有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让这些乐器表现人物的出场和故事发展线路,孩子们根据故事发展用手里的乐器一一表现。
故事名为《国王和王后的故事》。教师:国王很胖很重,他走起路来地都会动,这个时候我就示意拿低音鼓的同学重重的敲击低音鼓;王后很瘦很瘦,她走起路来像一阵风,这时手拿三角铁的同学就快速的敲打起来;王子是骑着一匹大马出场的,这时用双响梆子模拟马蹄的声音……用这样一个故事的方式,为同学们营造了一个轻松、自然的打击乐学习环境。在故事的引导下,孩子们对每种打击乐器的特点,适用方式了解的更加清楚,同样在乐器的伴奏下,这个故事也更加形象、更加具体。
这样的故事化教学现在还在进行着。在用故事为智障孩子铺就的,可以无限伸展的平台上,他们感同身受的学习和体验人类共同相通的爱与憎的情感;以自己无尽的想像去接近和理解故事中的人、物、事,去扩展自己的精神世界,使个人狭小、有限的生活空间变得无限广阔。故事化语言教学在智障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化的激励性语言 
哪个孩子不喜欢被表扬,哪个孩子不喜欢被鼓励。心理学研究表明:肯定性评价(表扬和奖赏)比否定性评价(批评与惩罚)的效果好。批评与惩罚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消极和自卑心态;智障孩子更是自卑的群体。而表扬和鼓励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对教师的指导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教育的效果会更显著。对智障的小朋友,这种感觉尤其强烈,因为他们长期被同龄的孩子嘲笑、欺负。太渴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和鼓励,其实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和一句话,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鼓舞。
在一个新学期的开始,中年级班里插进了一个十分腼腆、害羞的小男孩,小男孩以前在普通学校就读过,可能由于长期的被人歧视、被人欺负,孩子进教室后一句话都不说,连站起来跟老师问好都不愿意,一连很多节课都这样,我只能一次次用鼓励的眼光看着这个孩子,让层度好一点的孩子跟他做伙伴,带着他唱歌、做律动,可是他就是一句都不肯唱。一个多月后,在教唱完一首《大鹿》之后,我听到了这个孩子小小的跟着同学们唱歌的声音,于是我鼓励他走到前面为全班同学再演唱一次刚教的歌曲,孩子小声的唱了,并且还有唱错的地方,但是我让全班同学用大大的掌声为给他刚才的表演奖励,他害羞的低下了头,我蹲下来对他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只不过有的苹果格外香甜,上帝就多咬了几口,你今天能勇敢的为大家唱歌,老师真想为你鼓掌”。那个孩子露出了笑脸,在以后的课堂里变得越来越大方、开朗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从那以后,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奖励。除了参照一些课堂常规评价激励语,如“某某同学挺认真,第一个举起了小手,请你回答!”、“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开动你的小脑筋去想,说错了没关系,老师喜欢肯动脑筋的同学!”“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你完成的好极了,如果能帮助你的同桌,那就更好啦!”、“你瞧,通过努力,你成功了,祝贺你!”“某某同学,你唱歌的节奏感真好!”“某某同学,你唱歌的声音像小鸟的歌声一样动听”。诸如此类的激励语,在课堂中加以运用,还用到了一些更特别的奖励方式。《可爱的大公鸡》一课,我没有使用平时运用的笑脸或红花奖励孩子,而是结合课例中公鸡的生活习性做了设计,将全班同学的名字粘在彩色纸条上,纸条末端是一只大公鸡,每个人有一个单独的颜色对应,在上课的环节中,谁表现好就奖励一颗“米”。
教师:我们今天来比比赛,老师想看看谁的大公鸡最先吃到米,谁就是班里的音乐小能手。
学生:好啊!个个跃跃欲试……
这样的运用使课堂情趣盎然,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小结:想要让智障孩子的音乐课堂鲜活、灵动起来,除了语言的巧妙运用外,还需要结合许多元素,教学内容的合适选择,要选择适用于智障孩子的唱歌、律动、欣赏、节奏内容,“儿童性”的元素要处处体现。在情景创设,教室环境的布置上也要处处体现孩子的心理特征,比如色彩鲜艳贴图、彩色磁铁的适用;进教室律动曲的选择上都要紧紧围绕智障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为他们呈现所有音乐作品中最美的、最有价值的东西,能够满足他们审美需求。用真正的美和爱唤起孩子们强烈的内心反应和情感共鸣,为智障孩子构建越来越美的音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