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收获、新成长——从《可爱的大公鸡》一课反思培智音乐教学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7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jstjzy
charset=utf-8">      湖南省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
题记
不断的反思、实践,将新的思路运用课堂,一次次将没有范本可言,自己开发出来的新教学设计带到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尝试摸索,对于没有教材、没有教参的培智音乐课而言同时对于我而言,都是不断的新挑战,对学生们来说也是新的尝试。每当看到孩子们在被引领着、带动着、快乐着,在课堂中与老师的心灵“共情”、“同舞”,那就是作为培智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教什么”
没有教材的音乐课,看似很难,因为教学上的一切问题都得靠老师自己来解决,连教什么都要费尽脑汁。我也曾经为此长久的苦恼困惑过,然而在一次外出培训中,授课老师谈及美国中小学音乐课,都是没有音乐教材的,全由老师自己制定教学内容,或者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内容,老师根据学生的要求上课。
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培智学生的课为什么不能也这样上呢?跳出教材的樊笼反而会获得更宽广的视野,学生们对什么感兴趣、或者什么是他们需要的,根据他们的智力水平,我就把这样的内容教授给他们,这是开阔了另一个工作思路呀。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培智中年级的音乐教学中编排了“我们爱动物”学习板块,动物是孩子认知世界的重要组成内容,孩子的天性使然,对小动物有天生的喜爱,并且培智孩子活泼好动、好奇、好模仿,这一点对“动物”的认知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在这一板块里,有《两只老虎》、《大象》、《小白兔》等一系列动物歌曲的学习,同时我还从歌曲学习拓展延伸到唱游和律动教学,智障孩子在唱歌词过程中容易产生与歌词内容相适应的动作与姿态,老师稍加编排就是唱游律动,这样智障孩子在边歌边舞中能充分体会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
在学校“湘江之春首届教学论坛”里,我就设计了《可爱的大公鸡》一课。
大公鸡是孩子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并且有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比如教育孩子们要起早、不偷懒,这一形象提炼在了朗朗上口的儿歌《大公鸡》里面,我将儿歌的内容做了唱游、律动的拓展,紧紧围绕音乐的主导元素开展教学。
《大公鸡》一曲节奏鲜明、旋律简洁活泼,学生学唱了歌曲,领会到歌词内容和节奏,直觉的产生一种与歌词内容相应的感情,这种感情自然而有节奏的通过身体动作与姿态表现出来,就成了律动。在律动中,孩子们又喜欢用歌词来辅助自己的思维,通过唱游律动的结合,智障孩子的思维、语言和行动互相补充、互相依存的特征生动的表现了出来。孩子们一边唱歌一边表演着形象的动作,会更好的体会到歌曲的意义。
这个设计思路通过后来的教学效果证明了。整堂课因为学习主题轻松,学生们参与积极性很高,连听课的老师都被感染了。与会专家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认为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以审美为核心”。“培养了孩子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在课堂中感受了音乐、享受到音乐的快乐”。评价如此高,让我这个执教者在课后就“教什么”有了更多更多的思考。
知道了教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怎样教也是我思考的内容。对于我们培智教育工作者,怎样最大限度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其积极主动学习,通过音乐教学促其健全心理品格形成呢?在这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猜谜导入 
在课的开始,我用一个谜语“喔喔,喔喔,真神气;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的脖子长羽毛;人人见了人人爱”导入,引出大公鸡的形象。这一设计在后来的点评中被认为是很新颖的,以前普遍认为在智障教学中不能用猜谜的形式,这一次打破了这种认识,我也意识到,“猜谜”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很好的启发、引导孩子的思维和想像力,对智障孩子是很好的“思维起搏器”,可以多运用在以后的教学中。
2、打乱的拼图
接下来,用一幅打乱了的拼图,让孩子们用还原拼图的方式,复习、巩固了公鸡身体部位的认知,认识公鸡身体部位是上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当孩子们还原好拼图后,我将拼图贴在黑板上,就组成了一幅完整的公鸡图案。这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因为拼图背后的胶带粘性不好,粘上去之后又纷纷从黑板上掉下来了,在当时的情景下,我没有多想,自己就直接拿起拼图往黑板上贴好,这个动作在后来被认为是大大的失误。有老师指出,在出现拼图掉下来的情况时,可以马上将其转换为课堂资源,让学生再一次还原拼图,而不是老师去还原。如果出现了错误,老师可以说“让我们一起纠正一下,好吗?”这样,既可以巧妙化解意外又可以再一次巩固认知教学。对于这个失误,我后来反复思考过。确实,本来拼图的设计意图是很好的,在意外出现的情况下可以将其更好的发挥利用,但是我当时没有处理到位,说明自己对教学资源这一块的认识不够,对于课堂上出现意外情况的处理能力也较差,也就是说缺乏“急中生智”的能力,造成课堂生成资源的白白错失,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吸取教训的。
3、分层教学
针对培智孩子的分层教学,在这一堂课里,体现的不太明显。有11个学生的培智10班有三个层次,全班大部分学生集中在中层即B层,有6个学生,这个层次的学生各方面能力不是很突出,但能够基本完成教学目标。通过课后专家和老师的点评,认为在律动环节上速度稍快了点,我自己也考虑了这个环节中做的不好的地方。综合点评意见,我反思认为如果这样处理会更好一些。
意见一、B层学生居多,教师应以关注B层学生为主。在编排律动动作时,以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为主而不是层次好的学生;在学习动作的过程中,老师可让B层的学生多上台练习;
意见二、对层次的处理可由易到难。在律动教学层次的递进中,让A层的学生带着B层的学生跳跳,再让A层的学生带着C层的学生跳跳。这样三个层次的学生都可充分练习律动动作;
4、律动教学
这堂课中,同学们和老师最后一起载歌载舞完成了《大公鸡》的唱游律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音乐带来的快乐洋溢在每个学生的脸上。在课后反思里,我对自己在律动动作创编环节的表现并不是特别满意,因为动作创编以老师的思路为准,学生只是单纯的模仿,没有太多的即兴动作,虽然他们是智障孩子,但我还是希望他们以后能更多完成自我创作。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我认识到:在律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孩子感受音乐,让音乐刺激听觉,产生形象,再以动作来表现音乐,鼓励孩子将自己对音乐的体会表现在动作中,用身体来表现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情绪等,多给孩子去探索、想像、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孩子积极的自我表现欲望。
 
 
结语
这堂课在教学论坛中被评为“优质教研课”,但我知道,对教学的探索不是通过一次公开课的展示说明全部问题,我认为这是老师和学生在几年的教学时间里教学相长,也就是“教”与“学”之间的成果展示,但并不是全部。做为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老师来说,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思考“教什么”给孩子们以及“如何教”才能让他们学的更好、学得更开心。让智障孩子在课堂上开心的、不着痕迹的学到东西,或者说获得某种能力的提升,这是培智老师在教学中着力追求的境界,我在音乐课上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紧紧追寻这个目标的。在“湘江之春”教学论坛,通过《可爱的大公鸡》一课的教学,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教什么”与“如何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堂课虽然相对评价较好,但我深知,这不是终点,而是全新的起点,在新的起点和高度要求自己的教学。仅以古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我教学工作最好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