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浅谈构建培智学校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0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jstjzy
charset=utf-8">传统的学校教育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与“生活世界”的相剥离。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就是“生活化”的回归——教育重返生活世界。其实,活动教学的思想很早就有,它源于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据说,他和他的学生喜欢在林荫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讲学讨论,所以他的学派也被称为逍遥学派。近代,皮亚杰在其发生认识论中强调内在智力过程起源于活动,前苏联的列维鲁学派继承了皮亚杰重视“活动”的传统,并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拓展,强调:不仅认知起源于外部活动,个体非认知发展也同样源于活动。在学生能够富有意义的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抽象形式之前,通过 “动手操作”对数学对象进行具体的活动操作,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正在建立,对培智学校的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07年2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该方案首次将培智学校的数学学科更名为“生活数学”,对培智数学教育设定新的目标:“以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以及数的运用,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等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此次方案提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数学的生活化,强调数学的实用性,这是的培智学校的数学教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数学课堂再不是单一的从复习旧知、基础训练入手,而常常通过教师精心创设的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入手来导入新课;课堂上,老师不再是通过自己“严肃、认真、精湛的讲演”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常常是让智障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做,猜一猜,在实践活动中让智障学生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智障学生掌握数学的知识,而且让他们了解了数学的来源,紧密联系生活,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关注了数学的过程与方法,拓展了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认识。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培植学校的教师常常把生活实践当作学生认知发展的活水,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结”起来,让智障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中获得直观经验,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改革和尝试。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现在的培智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只关注其现实性和趣味性,却忽视了数学教学的目的性、实效性和客观性,致使数学教学走入了极端“生活化”的误区。

一、数学“生活化”喧宾夺主

数学回归生活,并不意味着生活就是数学,也不意味生活可以替代数学.数学是抽象和理性的,生活却是具体和感性的。在实际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一味追求数学的“生活化”,把联系生活作为唯一的数学教学方法,数学课变成了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课。数学教学变成单纯地研究学生的实际生活,片面追求数学的“生活化”,削弱“数学化”,喧宾夺主,用“生活化”取代“数学化”。在倡导“数学生活化”的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区别。过于放大“生活化”,导致的后果是阻碍智障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形成学生对数学的错觉。

二、数学 “生活化”不切实际

为了实现数学的“生活化”,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注重创设数学的“生活化”情境,将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巧妙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智障学生通过体验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感受到数学方法的魅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依存关系,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如何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成了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生活化”情境的设置一方面必须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必须符合生活中的一般常识和规律。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为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可谓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生活化素材的人为编制,问题结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比比皆是,为了应用而捏造事实,缺乏科学依据,这样牵强附会,完全有可能误导学生。

三、数学“生活化”缺乏实践

“生活化”情境的设置和素材的运用,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征,体现开放性、创造性与挑战性;另一方面要以智障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素材必须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素材,不仅可以调动智障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可以使智障学生体会创新来自实践的道理.但是,如果学生对素材缺少直观的感性认识,“生活化”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教学中除了注意“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外,还必须加强实践活动,使智障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收集生活素材,积累经验,更好地认识数学和生活的依存关系。
四、数学“生活化”流于形式

倡导“数学生活化”,首先要理解“数学生活化”的本质和精髓,不能为“生活化”而“生活化”,“数学生活化”是将数学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提升数学,使生活与数学相得益彰.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生活素材情境简单化,甚至走向形式.例如讲四则运算时,不是从“买东西”引入,就是从“卖东西”开始.内容虽然现实了,但意义不大,缺少思考性和挑战性.没有把握“数学生活化”的真正内涵.倡导“数学生活化”并不意味着将所有的数学知识全部“生活化”,也不意味着将数学泛化和庸俗化,更不意味着每一节数学课都要创设问题情境.因为过分依赖生活情境,难免会掩盖数学的本质,削弱数学本身的魅力.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让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供虚拟现实,达到完成真实性任务的目的.如果多媒体提供的生活化情境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没有带给学生智力的挑战和认知的冲突,那么这样的教学手段就是流于形式,这样的“生活化”有点形似神离。

  要构建培智学校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要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适当做些变形处理,让数学更多的联系实际,贴进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在培智学校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因此,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注重实践第一,对于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整体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处理:

一、 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然而,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例如:教学乘数习题:一个粮店一天售出面粉8袋,每袋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这样一道例题学生感觉与自己生活太远,与自己的关系又不是很密切,所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照着原例题讲,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无味.于是我利用课后的一道练习题为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开来。开始我就让学生猜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的流掉多少千克水?同学们一听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类似的事情,于是兴致盎然:有的猜测5千克,有的猜测10千克,还有猜测20千克的。一个漏水的龙头一天流掉10千克一个月(30天)会流掉多少千克水?学生马上算出300千克。随着计算结果的出现,学生不觉吃惊:哇!这么多呀!这道应用题又来源于生活所以他们感觉不难,而且有趣,同时也收到了节约用水的教育。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生活实践,加深新知理解。
让数学回归生活,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离开生活实践,数学将会枯竭.同样,让生活走进数学,因为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的作用已经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工具.所以,在数学教育中,应该架起生活实践与数学的桥梁,强调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只有当数学与学生的生活接轨时,学生才能感觉到数学是鲜活而有生命的.在数学教育中,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既重视数学的背景和数学的应用,也注意数学的抽象过程和证明;既强调现实基础,又重视逻辑思维;既密切注意数学的外部关系,也充分体现数学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长度单位千米这节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的理解1千米有多长,我让学生练习:以一米为一步,走1000步,看看可以走多远,从而感受和形成1千米的概念。通过在生活中的实践,对1千米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新知识的理解。

三、创设生活情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努力的去创设生活情景。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创设一定的情境,能有效的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也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

培智学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智障学生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对智障学生数学知识方面的要求并不高,但是比较注重简单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智障学生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智障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我在高年级的“打折”教学中创设了一个生活情景。首先使智障学生理解“折扣”的含义,再根据学生所收集的数据,组织学生讨论:你能粗略的归纳出商店一般有哪几种促销手段吗?学生们经过商量讨论最后归纳出两种:一种是打折,另一种是送礼券。例如,同样一件一百元的商品,甲商店采取八折出售,乙商店采取的方法是消费满一百元送二十元礼券,你会到哪个商店去购买呢?这时我再让学生讨论:你觉得这两种促销手段哪种更吸引人呢?题目刚说完,学生就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意见并不统一。于是我就引导他们各自进行计算,拿出具体的理由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得出最后结果:甲商店的商品打八折出售,意味着买100元的商品只要花费80元就可以了;乙商店的促销手段说明了花100元的钱可以买到120元的商品,按打折计算就是买120元的商品只要花费100元,实际是打了八三折。因而是甲商店的促销手段对消费者更有利。这可以说是一个人人关心的实际生活问题,同样的产品当然是少花费一点买来更好。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有助于对“折打”概念的理解,而且如果能做出正确的比较,也可以说是具有了一个生活的本领,因此学生的兴致都很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有关折扣的其它应用题的教学,学生就不会再产生恐惧心理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现“生活化”和“数学化”的和谐统一,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理念,也应该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所以我们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http://{域名已经过期}/Html/peizhijiaoxue/201103/24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