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人生小道理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25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czgh2009
charset=utf-8">

不懂得、不实践去下许多不为人知的功夫者,必定没有大出息。

 

人生小道理

储瑞耕

 

人生在世数十年,总会有不平事、坎坷路,难测的天灾,飞来的人祸,也会有雄心破灭,壮志不酬。单这遭攻击,受流言蜚语,一腔热血被人当作驴肝肺,大凡想做些事,能做些事,确实在做些事的人,就差不多无一例外要遇到。

怎么做,是自己的事。

怎么看,是别人的事。

别人的事,管不了那么多。

根本的,在管好自己,尽可能做些实际事;功过,是非,曲直,优劣,长短,等等,一概任人评说。

人生在世,说“要”一字难,说“不要”二字易。

我说“要”什么,会受到各种人、各种条件的限制和阻挠。我说“不要”什么,就不会、不必、不受到各种人、各种条件的限制和阻挠。

我说“要”不可,说“不要”总可以罢!

说“要”。人格可能降低;说“不要”,人格尊严就可以维持。

“无欲则刚”,便是这个意思。

有句老话,叫“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有道理的,许多事情,我们不去经过一番,亲自做一做,那就不知其难。“不挑担子不觉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等等,也是差不多的意思。

但,世上之事,丰富多彩,并不能用这样一句话来统统概括。比如说,在许多情况下,“事非经过不知易”,也很有道理。一件事情没干之前觉得“很没底”一干则感到“不过如此”之类我们所见还少吗?

天下有许多时候、许多事、许多人、许多情况,最好是“不说话”的——

“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时候。不能说话的时候,不想说话的时候;

对于说不清的事,对于不堪回首的事,对于弄不明白的事;

与不值得说话的人,与绝对不明白的人,与居心叵测的人;

那些说了别人也不信,说了别人更不信的话,那些纯粹“对牛弹琴”的话,那些违着自己良心的话:

……统统“不说”为好。

中国人,对于别人的好事,乐于信其无,不欲信其有;而对于别人的坏事,则乐于信其有,不欲信其无。

流言太多,暗算太多,人与人之间,总须提防,总须小心。这大概也要算是中国人成事不多的根由之一。

记起了埃及前总统萨达特有句话,大意说,抱负是一个人自己给自己设造的牢穴。

这话很有哲理:你有了抱负。一般人的许多“自由”你便没有了,你要比他人吃更多的辛苦,熬更多的夜,绞更多的脑汁,还有某些习惯势力的阻挠、官僚主义的设障,还有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乃至家庭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不测,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而一切的“抱负”,统统不是别人给你定,而都是你自己给自己定的,故而比喻成“自己设造的牢穴”非常精当。

据说如今在日本,人们分手时要常说的一句话是“请努力吧!”不仅朋友之间这么说,父母对子女、上级对下级这么说,而且下级对上级也经常这么说。

“请努力吧!”这显然是指工作、劳动、学业和事业。在懒懒散散、无所事事的人们之间,这话就绝对流通不起来。日本人的勤劳、刻苦和奋发图强精神,战后几十年来,已为全世界所公认。正因为如此,日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就快。

问题在于,日本一句常用语“请努力吧!”的内涵是很积极的。我们不少的人“努力”得并不够,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国家的发展、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每个人的发展都非常需要“努力”,这也是一个事实。于是,引进日本的这句常用语,我看就很有意义了。

生活在前进,你的观念若不变,结局就是被生活所淘汰。

唐代诗人孟郊有两句诗:“将新变故易,变故为新难”,道出了一层哲理,但不能给人以虎虎生气;比较起来,刘禹锡的诗好一些,他写过:“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最让人读来长志添劲,帮助人明了世间大道理的还是陈毅的《三峡》:“三峡束长江,欲令江流改;谁知破夔门,东流成大海。”

“如意如意,人有人意,我有我意。如了人意,不如我意。如了我意,不如人意。都可如意。又不如天意。”(清·王柳门《剑青阁随笔》)“天公尚有妨农过,蚕怕雨寒苗怕火。阴,也是错;晴。也是错。”(元·陈草庵山坡羊》)“林下晒衣嫌日淡,池中濯足恨鱼腥。”(元·王实甫《西厢记》)“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宋·陈师道《诗人玉屑》)……

——“不如意”是客观世界赐予人的经常性待遇,我们要学会“接受”。

中国人的口语中,有个三字词组是很常用的:“为你好”。

说“为你好”者中,确实有好心的人。主观愿望是为听话者“好”的。然而。这“为你好”中之“好”,往往是以说话者的标准为标准。倘若说话者的标准不正确呢?

那《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员外,要女儿嫁给有钱有势的马家,口口声声这是为女儿好,可他老先生依据的是封建门第之类的标准,结果活生生把女儿和她的心上人一齐逼死了,何“好”之有?

同是一句“为你好”,有真心“为你”而且确能使你“好”起来的,有心不坏但标准不对的“为你”而不能使你“好”起来的,有表面为你“好”实质要你坏的。这样复杂的世界,我们不可不察。

鉴于此,依我之见,干脆,不以什么“为你好”来作自己行动取舍的依据事实,(最多只作参考),自己放出眼光看世界,运用大脑想人事,认准了正确的目标,便朝着这个目标走下去。

古今中外,大凡有所作为的人。都是这样子的。

北宋的苏洵苏老泉,宰相韩琦向朝廷推荐他,而他却托病推辞。

近代史上有位苏兆麟(18821941),在武昌起义中功勋卓著,日军占领武汉后,企图利用他的威望。诱迫他出任“和平救国军”总司令,他以生病为由住进医院予以拒绝。

顾高地,国际问题专家,早年参加北伐军,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两次召见,要他担任“国际问题研究所主任”,他均借口身体不好而推辞。此公19901015日作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而终结人生。

——不媚权势,不辱气节,自称有病,舍官位而隐退者,古往今来颇不少见。

有句话,叫做“承诺就是债务”,我是很相信的。

因此,我有些时候,有些情况下就对人明言:对不起,此事我不能应诺你,我不能干。我干不了。

因此,每当我应诺他人一件事,就很是于心惴惴。

因此,我只要应诺了他人,就一定下大功夫去践诺,“言必信,行必果”(尽管那“果”未必完美)

清代林则徐毅然将万贯家财济民救灾,有人劝他为后代留一些金银财宝。他却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这种“两难归一”(我自己杜撰的词)的语言,何等精彩!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讲过一句名言:“我向总统坐椅走近时,正像一个罪犯走向刑场的心情一样。”

这种面对权力的冷静、清醒和睿智,实在难能可贵!

中国的官员们,几个能有如此大聪明?

天下之地,有种得种不得。

天下之事,有干得干不得。

天下之话,有说得说不得。

天下之人,有交得交不得。

——这叫生活的辩证法大道理。违背这种认识,固见于一端,那就反了客观规律,就一定要在实践中碰钉子!

向不值得坦露襟怀的人坦露襟怀,便如同在大街上裸露身体。

向不值得倾诉衷肠的人倾诉衷肠。是最大的感情糟蹋。

向他人企求同情的人,最不值得同情,最没有资格获得真同情。

担心不被人理解、被人误解,是最无聊的思想负担。

不懂得、不实践去下许多不为人知的功夫者,必定没有大出息。

(选自《储瑞耕人生小道理》,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